心絞痛是冠心病的常見症狀, 治療主要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心絞痛藥物, 如硝苯吡啶、地奧心血康等。 可在有些時候, 儘管你照章用藥, 卻難以如願。 此時不要急著換藥, 查一查自己的生活細節, 說不定會有意外的幫助。
喝水與心絞痛
年屆“知天命”的馬老師是一所重點中學的骨幹教師, 對教學可謂“一腔癡情”。
他每天早晨6點準時起床, 到操場散步或慢跑, 7點吃早餐, 然後準備上課。 雖然在半年前就被醫生戴上了冠心病的帽子, 但他堅持服用硝苯吡啶, 一直未出現不適症狀。 可最近胸悶憋氣甚至疼痛的感覺不時光臨。
他考慮是不是硝苯吡啶不靈了, 要求醫生換用新藥。
接診的是一位頗有經驗的醫生, 在詳細地詢問了他的日常起居與用藥情況後, 建議他暫不換藥, 囑咐他可在後半夜起床小便後喝1杯白開水(約200毫升)。
他採納了建議, 以後清晨果然未再出現胸部不適的感覺。
醫生點評:醫生之所以沒有改變原來的用藥方案, 只是要他夜間喝1杯白開水, 是因為醫生瞭解到馬老師因害怕起夜而有睡前不喝水的習慣, 很可能原因就在這裡。
由於睡前未補充水分, 而夜間人照樣呼吸、出汗、排尿, 體內水分大量喪失, 血液粘度升高, 迴圈阻力增加, 進而造成心肌缺血, 心絞痛隨之發作。
醫學研究顯示, 水分的缺少與心絞痛發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吃素與心絞痛
謝工程師兩年前發生過心絞痛, 後長期服用藥物, 效果不錯。 可最近一段時間心前區的“痛感”似乎死灰復燃。 去醫院診治, 醫生瞭解到他沒有煙酒嗜好, 每天都按時用藥, 心態也較平和。 只是上次出院後, 對三餐膳食結構做了大幅度的調整, 他為了不增加體內的膽固醇水準, 有意識的將肉、蛋類撤下了餐桌, 除了穀物類主食外, 每天僅吃一些蔬菜與水果。
醫生又發現他的眼結膜、指甲等處顏色蒼白,
後在醫生指導下將血色素提升到110克/升, 飲食上注意葷素搭配, 心絞痛也基本不發作了。
醫生點評:謝工程師的心絞痛顯然與貧血有關。 道理很簡單, 氧氣是靠血紅蛋白運送到包括心臟在內的各個器官與組織的, 當動脈發生硬化後, 其血流量、攜氧能力即受到一定影響, 如果又處於貧血狀態, 血液的攜氧量更會大大減少, 心肌得到的氧氣明顯不足。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 人體只有加快血液迴圈來進行補償, 而這樣做又加大了心臟的工作量, 使心肌耗氧量驟升,
由此可悟出冠心病患者1條保健真經:不能片面強調低脂肪、低膽固醇而過分地限制葷食, 走絕對素食的極端, 否則可能步謝工程師的後塵, 誘發貧血而加重心絞痛。 從本質上講, 恰當地葷素搭配, 不僅不會加重病情, 反而對健康有益。
飽食與心絞痛
吃得太飽也可誘發心絞痛, 田師傅就是一個例子。 他不止一次地在朋友面前誇耀他的好胃口, 每頓主食不會少於250克, 並且只有這樣才覺得吃飽了, 才覺得過癮。
在被告知他得了冠心病後, 依然我行我素, 不吃飽不放下碗。 隨之而來的就是飯後胸前不適感加重, 有時還有明顯的疼痛。 開始他懷疑醫生開的藥量過小, 甚至有幾天自作主張地加大了藥物劑量,
無奈之下他再次走進了醫院。 醫生檢查後告訴他:飯後出現的心絞痛不是藥物量小造成的, 而與吃得過飽有關, 藥物劑量已經夠了, 不可擅自加大, 要當心藥物的副作用, 此時不妨減少飯量試試。 於是, 他將進餐量減少了1/3, 還真靈驗, 從此飯後胸前輕鬆多了。
醫生點評:人在進食後, 血液加快向胃腸轉移, 以促進消化, 供應心臟的血液量自然減少, 加上冠心病患者血管狹窄。 心肌缺血加重, 同時餐後血脂暫時升高。 亦不利於心肌的氧氣供應, 心絞痛發作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故冠心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食量, 每餐7分飽就夠了, 而且飯後不要立即“百步走”, 應稍事休息後(約半小時)再活動。
污染與心絞痛
時下一種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心絞痛發病率明顯升高,稱為“都市心絞痛”。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很多,就都市而言,汽車等機動車輛排出的廢氣堪稱為禍首。
醫生點評:汽車廢氣中的絕大部分是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潛入人體後,可與氧氣爭奪與血液中血紅蛋白結合的機會。
一氧化碳的競爭能力(醫學上稱為親和力)比氧氣大得多(約大240倍),於是造成大量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形成大量碳氧血紅蛋白,而碳氧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氣,後果便是供應心臟的血液攜氧量大幅度減低,而心肌又對缺氧特別敏感,心絞痛不發作才怪呢!應對策略主要在於儘量減少與一氧化碳的接觸,如不要在交通要道和隧道附近逗留,鍛煉場地應遠離馬路,還要自覺戒煙,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
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條件的可以吸氧。
天氣與心絞痛
杜局長的心絞痛尤其令人匪夷所思。他的冠心病帽子已戴了好幾年了,由於用藥規範合理,心絞痛一直沒有發作過。某次下鄉檢查工作,突然天降大雨,因未帶雨具而遭受雨淋,結果誘發心絞痛。
醫生點評:天氣與冠心病的關係很微妙。先說酷暑天,人體大量出汗,導致體液過多流失而引起血液濃縮,血粘度增高,加上心跳增快,心臟負擔加重,容易使有病的心臟“雪上加霜”而引發心絞痛。
至於寒冷,由於冷空氣的刺激,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末梢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而使心肌缺氧。
統計資料表明:大約67%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與寒冷相關。實驗證明,當冠心病患者驟然吸入5-10℃的冷空氣時。心電圖就會出現類似心絞痛樣的改變。特別是突然遭受雨淋,體內體外溫度形成鮮明反差。心臟經受不起如此劇烈的折騰,更易誘發心絞痛。老年人尤其要當心,由於抵抗力相對較差,體內應急反應緩慢,遭雨淋後誘發冠心病的概率是年輕人的3倍。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特別關注氣象預報,並採取適當有效的措施,以防心絞痛的發生。
污染與心絞痛
時下一種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心絞痛發病率明顯升高,稱為“都市心絞痛”。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很多,就都市而言,汽車等機動車輛排出的廢氣堪稱為禍首。
醫生點評:汽車廢氣中的絕大部分是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潛入人體後,可與氧氣爭奪與血液中血紅蛋白結合的機會。
一氧化碳的競爭能力(醫學上稱為親和力)比氧氣大得多(約大240倍),於是造成大量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形成大量碳氧血紅蛋白,而碳氧血紅蛋白不能攜帶氧氣,後果便是供應心臟的血液攜氧量大幅度減低,而心肌又對缺氧特別敏感,心絞痛不發作才怪呢!應對策略主要在於儘量減少與一氧化碳的接觸,如不要在交通要道和隧道附近逗留,鍛煉場地應遠離馬路,還要自覺戒煙,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
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條件的可以吸氧。
天氣與心絞痛
杜局長的心絞痛尤其令人匪夷所思。他的冠心病帽子已戴了好幾年了,由於用藥規範合理,心絞痛一直沒有發作過。某次下鄉檢查工作,突然天降大雨,因未帶雨具而遭受雨淋,結果誘發心絞痛。
醫生點評:天氣與冠心病的關係很微妙。先說酷暑天,人體大量出汗,導致體液過多流失而引起血液濃縮,血粘度增高,加上心跳增快,心臟負擔加重,容易使有病的心臟“雪上加霜”而引發心絞痛。
至於寒冷,由於冷空氣的刺激,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末梢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而使心肌缺氧。
統計資料表明:大約67%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與寒冷相關。實驗證明,當冠心病患者驟然吸入5-10℃的冷空氣時。心電圖就會出現類似心絞痛樣的改變。特別是突然遭受雨淋,體內體外溫度形成鮮明反差。心臟經受不起如此劇烈的折騰,更易誘發心絞痛。老年人尤其要當心,由於抵抗力相對較差,體內應急反應緩慢,遭雨淋後誘發冠心病的概率是年輕人的3倍。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特別關注氣象預報,並採取適當有效的措施,以防心絞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