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性乙肝患者來說, 最擔憂的問題莫過於是自己會不會得肝癌, “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陰影在許多人的心裡揮之不去。 據瞭解, 4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 而東亞地區肝癌的發病率居首, 與乙型肝炎的流行密切相關。 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進展呢?乙肝患者能否預知自己患肝癌的風險、做到早期預防?對此, 家庭醫生線上邀請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來為廣大網友講解。
慢性乙型肝炎需要做好長期管理
侯金林教授表示,
英國有著完善的公費醫療系統, 對病人進行管理追蹤非常流程化, 南方醫院的肝病隨訪中心, 對肝病患者進行長期隨訪, 就是借鑒他們的做法, 但目前國內的大部分醫院都沒有開設。 日本的醫療保障體系也做得很好, 據瞭解, 日本東京大學醫院有個病人管理系統, 裡面記錄著所有病人的資料資料, 其中約有8000個乙肝病人, 通過隨訪管理能夠發現大概80%的早期肝癌。
影響慢性乙肝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
很多人在感染了乙肝之後, 都很害怕會變成肝癌, 整日憂心忡忡, 侯金林教授表示, 這種態度是非常不可取的, 不要把乙肝當成一種精神壓力, 而應該學習怎麼來管理好它。 慢性乙肝患者要想管理好自身的疾病, 首先應該瞭解哪些危險因素會影響乙肝病情的發展,
以下幾種因素都會加快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的發展進程:
1、年齡:年齡越大, 乙肝進展的可能性越大, 一般認為超過40歲是比較危險的;年齡和病因是影響肝臟疾病進展至肝硬化的因素;
2、性別:男性比女性發展的可能性更大;
3、肝癌家族史: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更容易發生進展;在亞洲很多病人有家族肝癌的病史, 因此亞洲人發生肝癌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
4、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煙、喝酒等都會加重肝臟疾病;
5、環境因素:某些地方生活環境不好, 食物、水源易受到污染, 也是危險因素;
6、與病毒相關的乙型肝炎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包括高病毒載量、乙肝病毒基因型、合併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突變等
針對第六點, 侯金林教授進一步解釋稱, 病毒載量高, 預示著肝炎進展快, 發展為肝癌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而乙肝病毒載量越低, 肝癌發生率越低。 如果是丙肝和乙肝合併感染的, 發生肝癌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如果能夠把這些危險因素都控制住, 就可以對慢性乙肝進行早期干預, 使疾病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降低肝癌發生的幾率。 至於最終會不會發展成肝癌, 還需要做肝癌的風險預測。 因為每個患者的個體情況不一致, 發生肝癌的風險也會不一樣, 如何預測肝癌的發生風險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如何預測肝癌發生風險?
據侯金林教授介紹, 臨床上已經出現了一個針對性的風險評估模型REACH-B,
這個評分模型是如何使用的呢?當患者來到醫院, 醫生就可以根據這個模型評分表, 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轉氨酶水準、e抗原水準等指標來計算分值, 由於這些指標都是變化的, 而且因人而異, 因此計算出來的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應患者自身的情況。 醫生可以根據這個結果給病人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 優化檢查項目,也就是根據患者得肝癌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為他制定一年內該做什麼檢查、檢查的時間、檢查的頻率等等。
個性化制定檢查方案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於肝癌預測發生風險低的病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二是肝癌預測發生風險高的病人,可以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真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侯金林主任最後強調,預測肝癌的發生風險並不是最終目的,能夠根據預測結果做到早期發現、改善預後,才是這個模型的真正意義所在。患者應該根據這個預測結果,配合醫生做好干預措施,同時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開導致乙肝病情發展的各種危險因素,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優化檢查項目,也就是根據患者得肝癌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為他制定一年內該做什麼檢查、檢查的時間、檢查的頻率等等。
個性化制定檢查方案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於肝癌預測發生風險低的病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二是肝癌預測發生風險高的病人,可以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真正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侯金林主任最後強調,預測肝癌的發生風險並不是最終目的,能夠根據預測結果做到早期發現、改善預後,才是這個模型的真正意義所在。患者應該根據這個預測結果,配合醫生做好干預措施,同時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開導致乙肝病情發展的各種危險因素,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