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肛腸科>正文

什麼時候治療“肛裂”最佳?

俗話說, 事不宜遲。 “遲”總是帶來不好的結果, 總是讓人後悔。 在肛裂的治療上同樣如此。

肛裂, 顧名思義為肛門皮膚撕裂, 以大便乾燥、便鮮血並有肛門撕裂樣疼痛為特徵。 因其發病率高, 患病後較為痛苦, 而被列為肛腸常見痔、瘺、裂三大疾病之一。 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 肛裂發病率男女均等, 好發部位主要為肛門的前、後方, 但後方發病遠大于前方。

中醫學認為, 肛裂是由於大便秘結、排便努責引起肛門皮膚裂損, 反復感染邪毒致局部肛管氣血運行不暢, 創口失去營養所致。 因此, 中醫主張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

肛裂時可選用清熱潤腸和外用清熱解毒、生肌收口的藥物進行治療。

現代醫學對肛裂的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 自1838年法國外科醫生首創擴張療法用於治療肛裂以來, 國外學者對該病的病因進行了較為詳細、系統的研究, 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肛裂的發病原因, 認為其發病可能與外傷、感染、解剖結構異常、括約肌痙攣等有關。

從目前臨床來看, 絕大多數肛裂的起因是由於大便持續乾燥, 致肛門撕裂所致。 肛裂早期僅為皮膚的裂傷, 並不存在肛門括約肌痙攣問題, 此時患者如果能夠及時調整大便並合理用藥, 那麼肛裂是完全可以通過保守治療而癒合的。 若在這一時期病人沒有積極地進行治療, 亦不改變大便習慣,

久而久之則會轉變為慢性肛裂了。 慢性肛裂由於反復大便污染和刺激極易造成裂口的反復感染, 最終造成肛門括約肌纖維增生、痙攣甚至肛門炎性狹窄, 到了這時只能選擇手術治療了。

把本來很容易治療的毛病, 拖成了慢性病,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恨”之事。 臨床上將肛裂分為急性期(早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肛裂疼痛時間短、痛苦輕;而慢性期的肛裂除了需要動手術外, 還有一個典型的、普遍的症狀, 就是疼痛時間長, 可達1小時甚至數小時, 並伴有明顯的撕裂樣痛, 患者因懼怕排便引起疼痛而故意拖延排便時間, 致糞便在直腸停留時間更長, 糞便中的水分進一步被吸收而變得更加幹硬, 硬便又可再次加重撕裂,

排便時則更加疼痛, 形成了一個“便秘→疼痛→便秘”的惡性循環。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