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破爛都捨不得扔?是因為內心的恐懼

他們不是收藏家, 沒有辨識的能力, 更不會興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寶貝;也不是那種亂丟東西、缺乏條理的人, 通常後者都是願意且有能力做清理, 也歡迎別人來幫忙。 而那些“儲物症”患者區分他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肯扔”, 通常十分抗拒別人的幫助, 對於亂糟糟的環境也視而不見。

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為, 這是一種被稱為“肛欲期人格”的典型特徵。 這些人通過“留住廢物”的行為, 獲得像二三歲的孩子故意憋住大便時的控制感, 而成因則源于他們的父母在那個時期採用的教育方法太嚴苛。 當然, 可能的解釋自然還有很多。

對未來信心不足

當36歲的蘇珊被問到為什麼留著所有的衣服, 包括那些早已過時的, 她趕緊辯解說:“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們會重新流行, 也許我還能再穿上它們。 ”

“這種反應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現。 ”法國心理學家法蘭西斯科·維耶羅(François Vigouroux)解釋。 對未來可能的匱乏感到憂心忡忡, 大多是基於當事人曾經的真實經驗, 但也可能僅僅是從身邊人那裡無意習得的思維慣性。 比如今天的我們多數都沒有真的經歷過饑餓, 但還是有些人從父輩們身上保留了大量“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慮和危機感。 法國的大學教授凱薩琳娜·伍維琳(Catherine Huvelin)提示說:“相反, 那些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相信, 在未來發生危機時自己能找到解決辦法,

認為提前為將來的需求做好預防措施沒有太大的必要, 放棄多餘之物自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 ”

拋棄帶來的恐懼

2~5歲的小孩子很少會扔掉他/她們的玩具和日用品, 哪怕是掉了眼珠的布娃娃, 或者是舊得發黃的小床單。 這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 逐漸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 對於任何形式的“拋棄”行為都感到恐懼。 因為在從事類似的行為時, 他們會意識到自己也有被拋棄的可能。

“不願扔東西的痛苦主要源於‘拋棄’這一行為本身, 而不是出於對那些東西的喜愛。 有些人在拋棄了某些東西之後, 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恐懼, 感覺是自己生生破壞了一段關係。 ”法蘭西斯科·維耶羅補充說。 好像不僅僅是某個東西被我們拋棄了,

更是我們的一段人生, 以及送給我們這個東西的人也被無情拋棄了。

我的故事組成了今天的我

有些人強調那些“擁有物”的心理意義, 拒絕丟棄曾經擁有的一切。 他們喜歡說:“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或者“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 構成了現在的我。 ”就像31歲的瑪莎。 “看看我亂糟糟的抽屜裡有什麼?用過的火車票, 中學的美術課本, 舊舞鞋, 一個已經殘破不堪的玩偶。 沒人能知道它們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希望以後一直都能看到它們。 ”

留著過去的物品來證明自己曾經的存在, 或者某些能力和價值, 似乎是一種對自我肯定的方式。 但凱薩琳娜·伍維琳卻指出:“事實上, 是我們的行為刻畫了我們的個性,

而不是我們擁有的事物。 ”總是讓自己陷入過去, 意味著期待將來不要到來, 也是很多人逃避死亡焦慮的一種方式。 相反, 內心世界豐盈多彩的人們, 自我的確認感不必依賴實際的載體, 也就更喜歡在現實環境中保留一些遐想的空白。

來自專家的建議

凱薩琳娜·伍維琳Catherine Huvelin:“問問自己:‘如果必須扔掉一些東西, 我會從哪樣開始?’你首先想到的東西就是你可以捨棄, 不用擔心將來會後悔。 想想你將節省出來的空間, 你可以再放置進去的物件。 憧憬一下這樣給你帶來的幸福感, 會給你帶來繼續努力的勇氣。 ”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