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人員稱, 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幸福——也就是快樂的體驗或正面的情緒——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從事某種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所帶來的美好感覺。 研究人員將後面這種感覺稱為“自我實現的幸福”。
有關幸福感的研究正在突飛猛進, 這是一個被稱為“正面心理學”的領域。 一些最新證據表明, 專注于生存目的感的人們在年老的時候更有可能保持認知能力, 心理健康狀況更好, 甚至壽命也比那些專注於獲取幸福的人要長。
研究人員稱, 事實上, 在某些情況下, 過分關注幸福感可能反而導致幸福感減少。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老年研究所主任卡羅爾•萊福教授稱, 有時候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增進短期的幸福感。 據《臨床心理學評論》於2010年公佈的統計報告顯示, 從1938年至2007年, 罹患抑鬱症、妄想症和精神病的美國大學生人數增加了。 進行這項分析的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指出,
自1995年以來, 萊福博士和她的威斯康辛研究團隊一直在對大約7000名個體進行研究, 調查那些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因素, 這項名為MIDUS的研究由美國國立老化研究所贊助。 這個團隊最近發佈了對一組參與調查人士的研究結果:通過生物學檢測, 他們發現自我實現的幸福感可以減輕與疾病有關的風險因素, 例如較低的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較低、但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強的參與者體內的白細胞介素6水準低於那些自我實現幸福感較低的參與者(即使已經考慮了他們的享樂主義幸福感)。
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主任大衛•班納特和他的同事向人們證明了自我實現幸福感有助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 他們發表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上的分析報告顯示, 在七年的時間內, 那些生存目的感較弱的研究物件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是生存目的感較強的研究物件的兩倍。 這項研究涉及950名個體, 研究開始時, 他們的平均年齡約為80歲。
${FDPageBreak}
在對同一群體研究物件進行的另一項分析中, 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生存目的感較強的人在生活中進行各項活動時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較小,
班納特博士稱, 人們總是希望能感到幸福。 但是, 生活面臨種種挑戰。 能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去應對這些挑戰。 有證據表明, 自我實現幸福感很強的人們處理情感資訊的方式與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弱的人不同。 英國雷丁大學綜合神經科學及神經動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卡瑞亞姆•凡•瑞卡姆稱, 腦成像研究顯示, 與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弱的人相比,
凡•瑞卡姆博士稱, 這可能是因為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強的人擅長重新審時度勢, 更活躍地使用大腦去發現積極因素。 她說, 在遇到難題時他們不會逃避而是將其視為挑戰。 他們可能這樣想:“這件事很難, 但我可以做到。 ”
這兩種類型的幸福感並不一定是水火不容, 而是會有重疊。 力爭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或把工作幹好肯定會帶來幸福感。 但是, 羅切斯特大學的心理學、精神病學及教育學教授理查•萊恩稱, 以追求外在回報(如金錢和地位)為主要目的的人常常不那麼幸福。
萊恩博士和他一位同事去年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 如果人們只是迫於壓力而去從事一些可能增強自我實現幸福感的活動,例如幫助他人,那麼這似乎不會帶來心理上的好處。他說,如果某人對自己說:“從長期來看這件事將給我帶來一些回報”,那麼最終結果可能會令其失望。
心理學家稱,努力使自己感到幸福這本身並沒有錯。伊利諾大學的退休教授愛德•迭安納(Ed Diener)稱,幸福的人往往更討人喜歡並且精力充沛,這可能促使他們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而對一些長期以來總是生氣或抑鬱的人來說,設定目標將説明他們變得更幸福。迭安納教授目前在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Gallup, Inc.)擔任有關幸福和正面心理學的顧問。
迭安納博士稱,調查表明,典型人群往往比中性人群更加積極地對待事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類人群是否也會感到更加幸福。但是,過度關注幸福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過多地為自己考慮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萊福博士稱,一門心思地想要獲得幸福這本身就可能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感到幸福並不意味著任何時候都要興高采烈。迭安納博士稱,過度緊張並非好事,但是,許多人在平衡工作、家庭和其他需求時所產生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這種緊張感也不全是壞事。為了增強普通意義上的幸福感和自我實現幸福感,你必須關注人際關係和你所熱愛的工作。他補充說,不要整天坐在那兒為自己憂心忡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上吧。
如果人們只是迫於壓力而去從事一些可能增強自我實現幸福感的活動,例如幫助他人,那麼這似乎不會帶來心理上的好處。他說,如果某人對自己說:“從長期來看這件事將給我帶來一些回報”,那麼最終結果可能會令其失望。心理學家稱,努力使自己感到幸福這本身並沒有錯。伊利諾大學的退休教授愛德•迭安納(Ed Diener)稱,幸福的人往往更討人喜歡並且精力充沛,這可能促使他們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而對一些長期以來總是生氣或抑鬱的人來說,設定目標將説明他們變得更幸福。迭安納教授目前在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Gallup, Inc.)擔任有關幸福和正面心理學的顧問。
迭安納博士稱,調查表明,典型人群往往比中性人群更加積極地對待事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類人群是否也會感到更加幸福。但是,過度關注幸福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過多地為自己考慮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萊福博士稱,一門心思地想要獲得幸福這本身就可能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感到幸福並不意味著任何時候都要興高采烈。迭安納博士稱,過度緊張並非好事,但是,許多人在平衡工作、家庭和其他需求時所產生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這種緊張感也不全是壞事。為了增強普通意義上的幸福感和自我實現幸福感,你必須關注人際關係和你所熱愛的工作。他補充說,不要整天坐在那兒為自己憂心忡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