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一類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 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分離性症狀, 另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軀體症狀, 其症狀和體征不符合神經系統生理解剖特點, 缺乏相應的器質性損害的病理基礎。 這些症狀被認為是患者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和願望的象徵性轉換。
癔症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 如失聲、失聰、失明、假性癡呆和肢體癱瘓等。 而容易患上癔症的人群, 往往是個性比較突出、自我意識比較強、情感反應比較強烈的人, 在相關刺激因素的作用下, 比如吵架和壓力等等,
1、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瞭解, 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 對自己感到滿意, 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 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 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 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 有自己的理想, 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2、熱愛生活。
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 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 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 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 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3、避免不良暗示。
做好患者周圍人,
總的來說, 癔症是一種在不健全的人格基礎上, 由心理社會因素或不良暗示而誘發的精神障礙。 因此在心理治療時要充分地運用暗示的技巧, 可以輔以藥物, 也可以運用催眠暗示的方法。 一旦遇到癔症發作時, 不必驚慌, 也不要過分關注, 應及時予以適當的調節, 如不知如何處理應及時送醫。
另外, 由於癔症很容易復發, 故而在某一次的發作控制之後, 還要讓病人對自己疾病的性質以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如感情用事、想入非非、人云亦云、好炫耀自己等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