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初開始, 人們就為治療冠心病進行不懈的努力。 從最初的緩解症狀減輕痛苦, 逐漸發展到手術根治和球囊支架介入治療等手段。 順應當今科技發展潮流, 藥物緩釋支架應運而生, 出現了藥物緩釋支架治療的熱潮。 但是, 隨著藥物支架的大量使用, 術後心臟不良事件的出現和增加, 引起了人們更多的思考。
冠心病的治療並未進入“緩釋支架時代”, 而只是多了一種尚需臨床研究的新的治療技術。
20世紀60年代, 外科冠脈搭橋手術成為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治療措施。 但人們往往對外科手術的大創傷、大出血感到恐懼,
於是, 聰明的研究者給金屬裸支架穿上一層藥物的“外衣”, 如紫三醇、絲裂黴素等, 可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 稱之為藥物緩釋支架。 人們似乎在這場冠心病治療的拉鋸戰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有人輕言“‘藥物緩釋支架時代’已經來臨”。 但實際情況是, “完美”並沒有降臨在藥物緩釋支架上, 它只是降低了術後早期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
研究表明, 藥物緩釋支架“女神”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般完美無瑕, 選擇藥物緩釋支架治療冠心病是需要謹慎和小心的, 不能盲目跟從“潮流”。
冠脈搭橋手術和介入治療是兩項不能相互替代的技術, 二者都有各自的臨床應用範圍和適應證。
球囊擴張、植入金屬支架包括藥物支架, 屬於介入治療方法。 冠脈搭橋手術和介入治療方法到底誰優誰劣呢?循證醫學早已證實, 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均有各自最佳的手術適應證, 兩者不可偏頗。 球囊擴張術因為其極高的再狹窄發生率(30%~60%), 使其使用受到限制, 在球囊擴張後植入支架(金屬裸支架)可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
總之, 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都是冠心病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都有各自的適應證, 相互之間是互補的, 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