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缺鈣極易形成佝僂病病症, 佝僂病發展較緩慢, 不易察覺, 不容易引起父母們的重視, 但是佝僂病的危害是很大的, 致使寶寶免疫力下降, 容易產生多種疾病, 影響自身發育。
一、佝僂病病因
本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 維生素D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 內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 而後在體內合成。 外源性的來自食物, 如魚、肝、蛋、乳類等含有維生素D3, 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 形成維生素D2。 它們能促進小腸粘膜對鈣、磷的吸收, 減少鈣、磷從尿中排出, 並能促進骨樣組織成熟,
佝僂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 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線不足, 又因冬季寒冷戶外活動較少, 故易發生佝僂病。 另一個原因是小兒餵養不當, 食物中鈣、磷含量較少, 或比例不當, 也會影響鈣、磷的吸收。 另外, 單純用穀類食物餵養時, 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 容易與小腸中鈣、磷結合成為不溶解的植酸鈣, 而影響鈣、磷吸收。 此外, 生長過快、早產、雙胞胎也易發生佝僂病;慢性腹瀉、肝膽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病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及代謝。 長期應用苯妥英鈉、魯米那等藥物, 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 均可引起佝僂病。
二、佝僂病臨床症狀
(一)精神神經症狀:多汗、夜驚、好哭等。 多汗與氣候無關, 由於汗液剌激,
(二)骨髂表現。
1、頭部。
(1)顱骨軟化:為佝僂病的早期表現, 多見於3~6月嬰兒。
(2)頭顱畸形:“方顱”、 “鞍狀頭”或“十字頭”
(3)前囟大, 閉合遲, 可遲至2-3歲才閉合。
(4)出牙晚, 可延至1歲出牙, 或3歲才出齊。 嚴重者牙齒排列不齊, 釉質發育不良。
2、胸部。
(1)肋骨患珠。
(2)胸廓畸形:雞胸;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1)腕、踝部膨大, 形成佝僂病“手鐲”與“足鐲”。
(2)下肢畸形“O”形腿(膝內翻), 或“X”形腿(膝外翻)。
(3)脊柱彎曲:可有脊柱側彎或後凸畸形, 嚴重者也可見骨盆畸形(髖外翻), 女性嚴重患兒成年後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難產。
(三)其它表現:抬頭、坐、站、行走都較晚, 關節鬆弛而有過伸現象, 大腦皮層功能異常, 條件反射形成緩慢, 語言發育落後, 貧血。
三、佝僂病如何預防
介於佝僂病所形成的骨骼變形, 一旦形成就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所以, 佝僂病重在預防, 一定要有先知先覺, 避免發生骨骼變形。
預防佝僂病要從胎兒期就開始, 1歲以內的嬰兒是預防的重點對象。 具體的常規預防如下:
胎兒期
1、孕婦要多曬太陽和多戶外活動
2、孕婦要多喝牛奶
3、孕婦在孕期的5個月以後, 開始每天補充適量的鈣(500毫克左右, 相當於金箍棒成人鈣片6粒左右)
4、於妊娠中、晚期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800IU(相當於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但是很多婦產科醫生認為維生素D對胎兒的安全性還不是很確定, 所以很少給孕婦開維生素D。
雖然這些內容對各位媽媽已經沒有價值了, 但是, 你可以向你身邊的朋友宣傳。
嬰兒期(一歲以內)
這個時期是重點
1、寶寶要多曬太陽和戶外活動, 這一點作為第一點, 也是最最重要的, 也最經濟、最有效。
曬太陽和戶外活動是有一定區別的。 戶外活動不一定等於曬太陽。
曬太陽是指人皮膚直接接受陽光的照射。 而且, 每天照射的時間0.5~1小時。 冬天可以接受陽光照射的部位為臉、小手和小腳、屁股等。 家長要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把握照射的時間和方式。
2、從滿月開始, 每天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建議每天400~800IU(相當於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魚肝油要每天吃, 一直堅持到1歲半左右。
魚肝油務必保證每天一粒, 如果今天忘了, 第二天就要吃兩粒了, 這樣才能確保每天一粒。
魚肝油和曬太陽要互相結合和互補。 例如如果很長時間陰天,
3、提倡母乳餵養, 哺乳期間媽媽要補充適量的鈣劑、魚肝油和多曬太陽,
每天喝奶粉。
4、6個月以後要每天補充適量的鈣劑。
補鈣的量:
6~12個月:每天100毫克
12~24個月:每天150~200毫克
2歲以後:每天250毫克
5、多喝奶。
建議的奶量:
4個月以內:全部吃奶
4~6個月:每天1~2次輔食, 其他吃奶
6~8個月:600~800毫升
9~12個月:800毫升以上
1歲以上:600毫升左右
2歲以上:500毫升左右
大家一定要相信一點, 按照以上這個劑量來補充維生素D, 是絕對不會出現中毒的, 這一點大家完全不用太擔心。
幼兒期(1~3歲)
1、寶寶要多曬太陽和戶外活動, 這一點作為第一點, 也是最最重要的, 也最經濟、最有效。
2、每天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 1歲~1歲半, 每天一粒魚肝油, 《方案》的建議每天400~800IU(相當於貝特令或伊可新一粒)。 1歲半以後,如果經常曬不到太陽,也要經常補充魚肝油,可以每週3~5粒魚肝油。
3、要每天補充適量的鈣劑。
4、多喝奶。(每天500~600毫升)
兒童期
5歲以後至青春期兒童可出項晚發性佝僂病,對於經常易疲勞、乏力、兩腿酸軟、腿痛、關節痛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應進一步檢查並給予防治。維生素D預防方法、劑量與幼兒期相同。
在應用維生素D預防時,母乳餵養小兒可不加鈣劑,但對6個月後斷母乳的嬰兒、人工餵養、食欲低下、生長過快、青春期兒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補充適當鈣劑。
四、其他——食療預防二則
1、桃仁蛋
桃仁蛋的做法簡單是嬰兒食譜裡的常見菜,桃仁蛋口味屬於,做法屬類,但怎麼做桃仁蛋最好吃,主要看自己的口味習慣進行細節調整,讓自己跟著感覺來做這道桃仁蛋吧。
桃仁為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藥,與蛋同用,不但增加營養,還可減輕桃仁潤腸輕瀉作用。骨軟易患佝僂病的小兒食用桃仁蛋,有利保健。
原料:桃仁5粒,雞蛋1個,麵粉少許。
製作:將桃仁用溫水泡,去皮,而後入鍋炒熟,研碎備用;將雞蛋豎起,在頂端輕敲一個洞,然後將桃仁末裝入蛋內,用筷子攪拌均勻,用麵粉加水封口,再用黃泥裹蛋,放炭火中煨熟,去黃泥和蛋皮即成。如火煨有困難,也可用燒開的鹽水浸熟雞蛋,不用黃泥裹。
特點:蛋液結成固體塊,有桃仁配合,味香好吃。趕快試試吧,做一道屬於你的桃仁蛋。
2、骨棗湯
動物骨中含有豐富的鈣、髓質,還含有其他營養成分,有益髓生骨的作用;紅棗補中益血。骨棗湯益髓養血、助骨生長效果明顯。
原料:動物骨(長骨或脊骨,豬、牛、羊骨均可)250克,紅棗15~25枚,生薑數片。
製作:將骨頭洗淨搗碎,與紅棗、生薑同置瓦煲內,加水適量,用旺火燒沸,後用文火燒2小時以上,湯稠之後,根據食者喜好調味即成。
特點:湯鮮味香,可午餐時飲用。趕快試試吧,做一道屬於你的骨棗湯。
以上重點講解了佝僂病的病因、臨床症狀、預防佝僂病的方法以及食療方法,希望對廣大父母朋友能夠引起重視,不要耽誤寶寶的身體健康。
1歲半以後,如果經常曬不到太陽,也要經常補充魚肝油,可以每週3~5粒魚肝油。
3、要每天補充適量的鈣劑。
4、多喝奶。(每天500~600毫升)
兒童期
5歲以後至青春期兒童可出項晚發性佝僂病,對於經常易疲勞、乏力、兩腿酸軟、腿痛、關節痛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應進一步檢查並給予防治。維生素D預防方法、劑量與幼兒期相同。
在應用維生素D預防時,母乳餵養小兒可不加鈣劑,但對6個月後斷母乳的嬰兒、人工餵養、食欲低下、生長過快、青春期兒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補充適當鈣劑。
四、其他——食療預防二則
1、桃仁蛋
桃仁蛋的做法簡單是嬰兒食譜裡的常見菜,桃仁蛋口味屬於,做法屬類,但怎麼做桃仁蛋最好吃,主要看自己的口味習慣進行細節調整,讓自己跟著感覺來做這道桃仁蛋吧。
桃仁為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藥,與蛋同用,不但增加營養,還可減輕桃仁潤腸輕瀉作用。骨軟易患佝僂病的小兒食用桃仁蛋,有利保健。
原料:桃仁5粒,雞蛋1個,麵粉少許。
製作:將桃仁用溫水泡,去皮,而後入鍋炒熟,研碎備用;將雞蛋豎起,在頂端輕敲一個洞,然後將桃仁末裝入蛋內,用筷子攪拌均勻,用麵粉加水封口,再用黃泥裹蛋,放炭火中煨熟,去黃泥和蛋皮即成。如火煨有困難,也可用燒開的鹽水浸熟雞蛋,不用黃泥裹。
特點:蛋液結成固體塊,有桃仁配合,味香好吃。趕快試試吧,做一道屬於你的桃仁蛋。
2、骨棗湯
動物骨中含有豐富的鈣、髓質,還含有其他營養成分,有益髓生骨的作用;紅棗補中益血。骨棗湯益髓養血、助骨生長效果明顯。
原料:動物骨(長骨或脊骨,豬、牛、羊骨均可)250克,紅棗15~25枚,生薑數片。
製作:將骨頭洗淨搗碎,與紅棗、生薑同置瓦煲內,加水適量,用旺火燒沸,後用文火燒2小時以上,湯稠之後,根據食者喜好調味即成。
特點:湯鮮味香,可午餐時飲用。趕快試試吧,做一道屬於你的骨棗湯。
以上重點講解了佝僂病的病因、臨床症狀、預防佝僂病的方法以及食療方法,希望對廣大父母朋友能夠引起重視,不要耽誤寶寶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