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家長如何和孩子相處?每個父母都是很想知道的, 首先孩子處於叛逆期都是極度的反感家長的。 而家長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在孩子心裡一直是存在敵意的。 那麼家長如何和孩子相處?小編給大家分享。案例分享
婦幼保健院對托幼機構近1200名2歲-5歲兒童的氣質和行為評估結果顯示, 兒童心理呈現不同表現類型, 其中難養型約占16.2%、易養型約占2.7%、兒童抑鬱型約占17.7%、攻擊型約占20.8%。 兒童心理專家于德澧介紹, 兒童所表現出的各種不同類型, 都是成人後導致疾病的誘因。 孩子的這些不良傾向,
心理健康問題日趨低齡化
一個剛滿3周歲的小男孩壯壯(化名)在父母的帶領下從外縣趕到市兒童醫院, 這個小男孩是心理門診的老患者了。 心理行為科主任介紹, 現在壯壯的情況已經比前些天初診的時候改善了許多, 孩子剛來時不會說話, 脾氣暴躁, 如今他已經會說“你好、再見”等簡單的詞語了。 壯壯長得比較胖, 據他的父母介紹, 孩子飯量非常大, 尤其願意吃大米飯, 每頓飯必須吃一大碗米飯。 醫生介紹, 這個孩子是由於大腦發育比較遲緩, 不願意說話, 需要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相配合,
連日來, 心理行為科的門診量呈現出急劇上升趨勢, 日均門診量達到了60例, 年齡最大的為14歲, 最小的患兒僅3周歲。 這些孩子集中表現為缺乏耐性、脾氣暴躁, 而且還經常眨眼、聳肩、抓耳撓腮, 有的還表現出慢性子, 經常丟三落四等症狀。 還有的孩子表現出孤獨症的一些症狀:記憶力好, 模仿能力強, 但是對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差, 聽到家長或老師說的話後像沒有聽到一樣, 經常沒有任何反映, 飯量還比較大, 非常願意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社會家長重視
“問題”兒童程度提高
隨著越來越多低齡“問題”兒童的增多, 各大托幼機構和學校以及年輕父母對兒童心理問題逐漸重視。
記者在各大托幼機構瞭解到, 目前各大托幼機構都配備了專職的保健醫生, 這些保健醫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生, 而是具備了一定心理知識的醫生,
精力總不集中應懷疑多動症
幼稚園大班的小強近來突然變得異常調皮, 上課時總做小動作, 一會兒玩玩鉛筆, 一會兒拽拽前面小朋友的辮子, 一會兒又鑽到桌子下麵。 小強媽媽挺納悶:從前孩子挺乖的, 性格靦腆內向, 怎麼突然像換了個人兒似的,
據哈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專家于德澧介紹, 兒童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 由於多動症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許多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理想。 如果家長未認識到孩子的病態, 不能對其及時引導, 反而採取責備甚至是打罵的方式, 那麼就很可能將孩子潛在的不良情緒激化。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才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 每天都要午夜以後睡覺, 早上10時才起床, 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 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 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為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才好呢!”
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介紹,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稚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駡、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于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為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症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於語言暴力。
於德澧講,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欲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家長以打代教導致孩子愛說謊
6歲的小華就要上學了,讓孩子父母擔心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華有了眨眼睛的習慣。剛開始還以為是眼睛出了問題,小華的媽媽帶他到醫院看了醫生,但檢查一切都正常。小華還喜歡說話,坐著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小華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一些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後,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裡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些看起來不好的習慣。許雅濱介紹說,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成人要幫孩子掌握六種能力
為了使孩子不出現精神障礙,擁有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家長、老師都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專家解釋,這裡所謂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具體表述為以下幾種能力:
1、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缺乏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要奮鬥的目標也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裡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裡,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洩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一個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著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説明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如有徵兆儘快就醫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培養出以上幾種能力,他應該可以有比較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如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表現,要及時去看心理或精神科醫生。這些異常表現諸如:注意力分散,多動,易衝動;對立師長,處處違抗,難於管教;對網路或某種癖好成癮,類似吸毒;多門主課不及格,閱讀、計算困難;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無事自煩;孤獨自卑,憂鬱苦悶,懶於交往,情緒低落;興趣變淡,欲望驟減;不易入眠,多夢易醒等。
如何和孩子相處
1、首先,你必須知道你面對的是小孩子,不能和他一般見識。你要不生他的氣、不發他的火,你要試著 小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你要知道你面對的是一塊天然璞玉,沒有經過任何雕琢,沒有經過任何風雨的璞玉,所以跟小孩子相處要放低自己。
2、你要有一顆童心,去說一些小孩子懂的童話,不要什麼股票啊基金啊。有點誇張了,但是,當你和小孩子相處時你不得不走進他的世界,因為小孩子的世界還在建立當中,他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來和你探討你喜歡的東西,所以,你要找到他喜歡的,才可以走進他的世界。
3、你可以逗逗他,但千萬別逗哭了,我們得慶倖小孩子大部分時候是不記仇的,否則你就死定了。所以,逗小孩子玩的時候要適可而止,要不然以後他就不陪你玩了,當然,我相信,你肯定希望陪他玩的是你了。
4、禮物,對,就是禮物。送小孩子一點小禮物。因為小孩子一般會對自己的東西看得比較嚴。所以送他一件小玩意,他說不定會收藏一輩子的,所以珍惜這次機會吧,要不然以後你想送,人家還要懷疑你有啥目的了。
5、最重要的是用你的真情去對待小孩子,不要一會一個樣子。他是很敏感的,只會接受你一次,若你變了,他會感覺被欺騙了。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所以,趁著剛開始,就塑造一個好的自己吧。
孩子受到挫折的好處有哪些
1、挫折的好處:增強自立
孩子應該學習盡可能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然而這些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輕鬆。你的好辦法:首先孩子們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是可以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慢慢面對問題、接近問題。但前提是孩子們必須首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2、挫折的好處:認識和發現錯誤
要想學會與問題周旋,最後還要涉及一種能力--認識和發現錯誤,並且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是到了死胡同無力回天了。我們都不希望教育出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
3、挫折的好處:培養合作能力
自立並不等於說在每種情況下都要單槍匹馬解決問題,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去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麼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麼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稚園的老師,甚至是找陌生人。
4、挫折的好處:帶來榮譽感
我們的孩子應當學會把挫折看成挑戰,而不是看成馬上放棄的原因。他們應當慢慢形成堅持和執著。進一步說:我們的孩子應該學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一種像運動員一樣的榮譽感。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給意志堅強的人以獨特的成功感受!換句話說,當挫折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反應。有人會說:“算了吧,下次再說!”也有人說:“來吧,困難,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們能成功地讓孩子傾向于第二種態度,那麼這也算是我們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給他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
以上就是分享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為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才好呢!”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介紹,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稚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駡、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于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為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症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於語言暴力。
於德澧講,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欲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家長以打代教導致孩子愛說謊
6歲的小華就要上學了,讓孩子父母擔心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華有了眨眼睛的習慣。剛開始還以為是眼睛出了問題,小華的媽媽帶他到醫院看了醫生,但檢查一切都正常。小華還喜歡說話,坐著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小華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一些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後,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裡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些看起來不好的習慣。許雅濱介紹說,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成人要幫孩子掌握六種能力
為了使孩子不出現精神障礙,擁有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家長、老師都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專家解釋,這裡所謂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為的能力。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具體表述為以下幾種能力:
1、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缺乏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要奮鬥的目標也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2、學會傾聽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裡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裡,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3、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洩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一些兒童青少年往往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人漠不關心。在這種時候,應培養他們懂得什麼叫理解,什麼叫愛心,在這當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上,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既是一個交友的必須,更是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幫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種付出,但卻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樂”,這是我們培養兒童青少年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著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説明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這既是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如有徵兆儘快就醫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培養出以上幾種能力,他應該可以有比較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為。如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常表現,要及時去看心理或精神科醫生。這些異常表現諸如:注意力分散,多動,易衝動;對立師長,處處違抗,難於管教;對網路或某種癖好成癮,類似吸毒;多門主課不及格,閱讀、計算困難;精神緊張,焦慮不安,無事自煩;孤獨自卑,憂鬱苦悶,懶於交往,情緒低落;興趣變淡,欲望驟減;不易入眠,多夢易醒等。
如何和孩子相處
1、首先,你必須知道你面對的是小孩子,不能和他一般見識。你要不生他的氣、不發他的火,你要試著 小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你要知道你面對的是一塊天然璞玉,沒有經過任何雕琢,沒有經過任何風雨的璞玉,所以跟小孩子相處要放低自己。
2、你要有一顆童心,去說一些小孩子懂的童話,不要什麼股票啊基金啊。有點誇張了,但是,當你和小孩子相處時你不得不走進他的世界,因為小孩子的世界還在建立當中,他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世界來和你探討你喜歡的東西,所以,你要找到他喜歡的,才可以走進他的世界。
3、你可以逗逗他,但千萬別逗哭了,我們得慶倖小孩子大部分時候是不記仇的,否則你就死定了。所以,逗小孩子玩的時候要適可而止,要不然以後他就不陪你玩了,當然,我相信,你肯定希望陪他玩的是你了。
4、禮物,對,就是禮物。送小孩子一點小禮物。因為小孩子一般會對自己的東西看得比較嚴。所以送他一件小玩意,他說不定會收藏一輩子的,所以珍惜這次機會吧,要不然以後你想送,人家還要懷疑你有啥目的了。
5、最重要的是用你的真情去對待小孩子,不要一會一個樣子。他是很敏感的,只會接受你一次,若你變了,他會感覺被欺騙了。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所以,趁著剛開始,就塑造一個好的自己吧。
孩子受到挫折的好處有哪些
1、挫折的好處:增強自立
孩子應該學習盡可能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然而這些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輕鬆。你的好辦法:首先孩子們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是可以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慢慢面對問題、接近問題。但前提是孩子們必須首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2、挫折的好處:認識和發現錯誤
要想學會與問題周旋,最後還要涉及一種能力--認識和發現錯誤,並且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是到了死胡同無力回天了。我們都不希望教育出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
3、挫折的好處:培養合作能力
自立並不等於說在每種情況下都要單槍匹馬解決問題,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去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麼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麼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稚園的老師,甚至是找陌生人。
4、挫折的好處:帶來榮譽感
我們的孩子應當學會把挫折看成挑戰,而不是看成馬上放棄的原因。他們應當慢慢形成堅持和執著。進一步說:我們的孩子應該學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一種像運動員一樣的榮譽感。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給意志堅強的人以獨特的成功感受!換句話說,當挫折出現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反應。有人會說:“算了吧,下次再說!”也有人說:“來吧,困難,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們能成功地讓孩子傾向于第二種態度,那麼這也算是我們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給他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
以上就是分享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