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 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可高達5%~20%。 我院於2005年1月~2009年6月間收治急診骨盆骨折患者38例, 臨床搶救及護理得當, 效果滿意, 現將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於2005年1月~2009年6月間收治急診骨盆骨折的患者38例, 其中, 男20例, 女18例, 年齡24~68歲, 平均38.5歲;受傷至就診時間20 min~3 d;車禍傷26例, 高空墜落傷6例, 重物砸傷5 例, 擠壓傷3 例;16 例合併腹膜後血腫, 6 例合併尿道斷裂或膀胱破裂, 3 例合併腹腔臟器損傷, 3 例合併肋骨骨折、血氣胸, 2 例合併脊柱骨折, 1 例合併髂內動脈斷裂。 12例合併失血性休克。
1.2急診搶救
爭取儘快完成患者的初步檢查,
1.3護理
1.3.1 生命體征監測
骨盆骨折患者需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如出現血壓下降、脈率增快應及時進行處理。 完善輸血前血型檢查, 積極準備適當、充足的血源。 做好術前各項準備。
1.3.2 氣道護理
1.3.2.1創傷患者應及時清除氣道內異物以及嘔吐物,
1.3.2.2胸腔閉式引流患者的護理:對於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術的血氣胸患者, 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並保持整個引流系統的密閉性。 觀察引流瓶內氣體引流以及液平面變化, 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引流量並做好記錄。 注意保持管道通暢。
1.3.3 抗休克治療的護理
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最嚴重的併發症, 可危及患者生命。 故搶救骨盆骨折合併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首要環節即為抗休克治療。
1.3.3.1 迅速建立充足、有效的靜脈通道, 保證液體入路的通暢。 必要時進行淺靜脈切開補液或者深靜脈插管補液。 補充液體應遵循“晶膠體並重、先快後慢”的原則, 補充患者有效血容量, 必要時及時進行輸血治療。
1.3.3.2 連續動態監測合併休克患者生命體征, 患者在抗休克過程中出現皮膚回暖、意識清、血壓及中心靜脈壓上升、心率減慢、尿量增加等臨床表現則表明抗休克治療有效, 此時應注意保持液體輸入的速度及液量, 心、腎功能不全患者或者老年患者應避免輸入液體過多。
1.3.4 急診檢查的護理
骨盆骨折患者往往為複合損傷, 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 可能加重嚴重複合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在護理過程中更應注意, 為減少搬動患者的次數, 應儘量在床邊完成各項相關輔助檢查, 如該項檢查必須對患者進行搬動, 應由醫護人員進行陪同檢查, 及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一旦發生意外則立即就地搶救。 為保護患者, 避免加重損傷, 應儘量避免徒手搬動患者, 可使用擔架或床單整體過床, 不可隨意改變患者體位。
2結果
所有患者在入院30 min內均初步完成檢查與評估,
3 討論
總之, 搶救骨盆骨折患者, 護理人員應爭分奪秒完成各項初步檢查, 關鍵要及時積極地進行抗休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