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不能回避的教育:死亡話題

·線上讀書: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在我 3歲的時候, 我的父親自殺了。 與此有關, 我從小便對死亡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 成年後更是執著於思考生命與死亡, 在很多本書中都反復談論生與死。 曾經有一位元朋友聽我在電話裡發了一通人生無常的感慨後, 告誡說:“你可不能對兒子說這些呀, 免得他的幼小心靈承受不了。 ”這朋友哪裡知道, 3歲多的兒子早已對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詳了。 我說: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樣經歷對死亡的無知與恐懼。

在我看來, 回避談論死亡是一種弱者的表現, 是一種無意義的逃避,

正好佐證著我們對死亡的極大恐懼。 死亡對於我們心靈的影響, 絕對不會因為我們不談論它便減弱。 恰恰相反, 如果我們正視它, 以平常的心態談論它, 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 也能夠使我們更堅強地面對死亡。

我曾經認真地給兒子講解, 人是如何出生, 如何成長, 以及最終將如何死去的。 正因為有死亡, 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地生活。 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兒子的心靈, 以至於當我和妻子同他談論到未來的時候, 兒子會突然冒出一句:“那時你們就該死了。 ”

還是 3歲時, 一天兒子吵鬧得太厲害, 我和妻子都煩了, 我便怒衝衝地說:“如果沒有你, 我們多清靜呀!”兒子聽了, 立即躺到地上, 說:“讓我死吧。 ”這情節讓事後聽到的人十分愕然,

認為如此小的孩子不應該對死亡有這樣的認識, 而我當時卻哈哈大笑, 也一直當做兒子的小機靈講給別人。

一次, 兒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對話: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

“奶奶都那麼老了, 怎麼也不死呢?”

“奶奶身體好, 就不死。 有病才死呢。 ”

“奶奶的手上貼創可貼了, 怎麼還不死呢?”

……

把死掛在嘴邊, 死便不再可怖, 生便更有意義。

然而, 兒子對死亡的感受, 又並非一直這樣平靜。

兒子從小在郊區長大, 為了上幼稚園的方便搬到了城裡, 郊區的房子租出去了。 從郊區搬出那天, 我頗傷感, 晚上哄兒子睡覺的時候, 對他講, 為了照顧你上幼稚園方便, 所以爸爸媽媽不再住最喜歡的鄉下了。 也許幾十年後的一天, 爸爸媽媽都死了,

你也老了, 再回去住, 會想起你小時候在那裡度過的日子……兒子聽著, 臉上的肌肉開始抽動, 嘴角一咧, 一把摟住我的脖子, 傷心地大哭起來。 對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兒子, 受不了這樣的“煽情”……

這件事之後, 我很多年不再輕易談論死亡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