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家長看來, 好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各類專業培訓機構。 鋼琴、珠心算 、英語、識字, 是最受家長歡迎的早教項目, 這些項目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教育效果明顯, 家長們很容易因此獲得鼓勵,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 越來越多的家長“隨波逐流”。
早期教育不應只看結果, 而忽視孩子學習過程的感悟和體驗。 以孩子學習鋼琴為例, 良好的早期教育應著眼于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及音樂素養的培養, 如果只關注彈琴的技能、技巧訓練, 一味追求考出“八級”、“十級”, 而忽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 那很可能會使孩子“痛苦地彈奏《歡樂頌》”。
其實親子同樂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早期教育。 國內曾有心理學家對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學習成績的關係進行研究, 發現優等生與差等生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有明顯差異:前者偏愛溫暖與理解, 後者偏愛懲罰與干涉。 而這種差異引起的結果是, 優等生有信任與安全感, 並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學習習慣;而差等生有逆反與自卑心理, 他們更多厭學和缺乏自信。
長期以來, 兒童認知和語言發展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而兒童情緒情感等內心體驗的健康發展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早期教育除了要注重智力開發外, 父母還應重視引導孩子充分發展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體驗, 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童年是旅程, 不是賽跑”, 我們需要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 有序地開展智慧開發, 為兒童的成長營造一個適合其年齡和個性特點的早期教育環境。
給孩子奠定競爭優勢, 不在於在起跑線上比別人早學、多學多少知識, 而在於一旦起跑後孩子的持續學習和超越能力。 家長應該更多關注孩子的基本思維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