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機
依據血友病在臨床上以出血為主要症狀, 應屬於中醫的"血證"範圍之內。
古人早在《內經》中對血的生理和病理就有較深刻的認識。 在《靈樞·決氣篇》中指出;"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對血證的病因病機也有許多論述。
在《濟生方·吐衄》中認為血證"所致之由, 因大虛損或飲酒過度, 或強食過飽, 或飲啖辛熱, 或憂思恚怒"。
對於血證的病機, 則認為多由於熱所致, 《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認為失血主要由熱盛所致。 《諸病源候論·九竅四肢出血候》載: "凡榮衛大虛, 臟腑傷損, 血脈空竭, 因而恚怒失節,
《景嶽全書·血證》對血證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 將出血的病機概括為"火盛"和"氣傷"兩個方面, 指出:"血本陰精, 不宜動也, 而動則為病。 血主營氣, 不宜損也, 而損則為病。 蓋動者多由於火, 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 氣傷則血無以存"。
二、 臨床表現
(一)血熱熾感
主症:起病急, 可因外傷、拔牙、小手術等原因導致出血不止, 色鮮紅, 常以關節腫痛, 行走困難為主, 伴口幹口渴, 發熱, 溲黃便秘, 煩躁易怒, 夜寐不安。 舌紅苔黃, 脈弦數。
(二)腎精不足
主症:出血量較多色鮮紅, 可伴有肌衄、齒衄、鼻衄以及關節腫痛, 腰膝酸軟, 耳鳴, 頭暈, 口乾咽燥, 手足心熱, 潮熱盜汗, 舌紅少苔, 脈沉細數。
(三)氣血虧虛
主症:病程長, 反復出血, 血色淡, 面色蒼白, 頭暈乏力, 神疲倦怠, 氣短, 心悸, 納差, 舌質淡, 脈細弱。
(四)瘀血阻絡
主症:碰撞或用力、負重過度後, 局部初起紅腫疼痛, 活動障礙, 繼而紫暗腫脹。 日久會導致肢體的癱瘓, 手足不溫, 舌質紫暗, 脈細澀。
三、治療
在治療上,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中提到了治療吐血3法, 即'它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使血循經, 不致瘀蓄;"宜補肝不宜伐肝", 伐肝會損肝之體, 使肝愈虛而血不藏;"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便是火;故降氣即所以降火。 《血證論》是論述血證的專著, 該書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4法, 是治療血證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