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酸,該往哪裡放

樸實的耕耘

我是一名普通的清潔工人。 半年前, 我來到這裡, 應聘這份工作。 我工作勤勤懇懇, 盡職盡責, 從不遲到早退。 周圍的人對我很尊重, 他們都尊敬地稱我一聲“萍姨”。

年初八那天, 單位還在休假, 我則被要求回去打掃衛生。 其實也就是回去轉轉, 做好必要的保潔工作就行, 不必像年末那樣實施大掃除。 像往常一樣, 抹桌子、掃地、倒垃圾, 我都利索地做完了。 臨走時, 我不經意地看了主任的桌面一下, 桌面依然鋪開一些書本報紙什麼的, 但似乎被人翻過。 後來一想, 主任桌上經常亂糟糟的, 也就“見怪不怪”了。

冤屈, 不請自來

沒想到過完年休假回來, 我卻遭受了一場莫名的委屈。 那天, 單位裡幾個跟我熟絡的年輕人對我說, 主任好像丟了什麼東西, 心情極鬱悶, 萍姨您這段時間最好不要靠近他。

我清楚他們對我的善意。 但那天我卻非常難受, 主任丟了東西, 為什麼非要跟我聯繫起來?為什麼要特意提醒我?因為我是這個單位的卑微的清潔工?我越想越覺得處境尷尬。 我想竭力壓住心中的怒火, 然而, 流下的卻是悲傷的淚。

鎮定的回復

整個上午, 單位裡一片不同尋常的安靜, 辦公室裡的人仿佛都知道主任丟了東西, 默默埋頭工作, 不多說話。 我沒有心思幹活, 我想逕自走進主任辦公室, 跟他好好說明情況, 再一想, 這不是又給他一個懷疑我的機會嗎?我沒做虧心事,

用得著跟他理論嗎?我越想心越亂。

該來的始終要來。 在樓梯口, 我碰見了主任, 他一下叫住我。 我心想, 事情總要了結, 反正我是無辜的, 與其被懷疑, 不如痛痛快快地說清楚。

“年初八那天, 你有沒看見陌生人進來我的辦公室?”主任皺著眉頭, 心事重重地問。 “沒有, 主任。 ”“那你有沒有進過我的辦公室?”我遲疑了一下, 心想, 進過又如何, 不就是擦過桌子嗎?“進過, 只是擦過一下桌子, 其他就沒什麼了。 ”

主任聽了, 表情又回復到先前那樣, 眉頭依然緊鎖。 我看得出他仍在苦苦思索, 似乎那件丟失的東西對他很重要。 但他好像一直對我有懷疑。 “主任, 我可以保證, 那天我只是進您辦公室擦了一下桌子。

我沒碰過桌面上的東西, 也沒有看見其他人來過。 ”

歧視和傷害

主任見問不出什麼, 就打發我走了。 自那以後, 我每次進他辦公室都小心翼翼的。 沒有人確切知道他丟了什麼, 大家只知道他丟的東西很貴重, 也許就是一筆錢吧。

也罷, 我行事光明磊落, 身正不怕影斜, 我一直這樣勉勵自己。 漫長的三個月過去了, 正當我逐漸忘記此事時, 一句風刀霜劍般的惡語, 把我再次從“一相情願”的遺忘中紮醒。

那天, 我去保安辦公室掛窗簾。 一個保安員瞧了我一眼, 接下窗簾布後, 冷冷地對旁邊一個文員說了一句:“不要讓她進去換窗簾, 不然, 待會我們這裡丟了東西怎麼辦啊?”

哇!我差點氣炸了。 事情過了這麼久了, 我竟一直處在一個小保安心目中的黑名單上!我無法忍受別人對我如此不公的歧視,

我當時甚至立刻想到了辭職。 但是, 辭職不正說明我就是那個小偷嗎?我以後該如何是好?

下一頁:心理點評

${FDPageBreak}

心理點評:

矛盾源自低自尊體系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評價體系, 這個體系最初形成時, 是來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種評價會慢慢地在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和發育過程中, 形成對自己的認識架構, 也決定了他會有怎樣的自尊系統。 在自尊系統的建設過程中, 有的人建設正性因素多一些, 那就是高自尊體系, 通俗地說, 就是一個自信的人;如果在心理成長和發育過程當中, 別人給予的評價都比較低, 負性因素就會增多, 那就演變成低自尊體系, 他就變成一個自卑的人。

兩種不同自尊體系的人在對待別人的評價時, 其選擇是不一樣的。

在別人的評價中可能有正性的部分, 也有負性的部分。 高自尊體系的人往往會選擇接收別人對自己評價的正性部分, 即接收到的就是別人在讚揚自己的資訊;而低自尊體系的人接收到的是別人在說自己不好, 會很敏感地捕捉到背後的意思, 而且有意識地加工成不好的部分。

低自尊體系的人平時會很注意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 一旦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夠高, 他的情緒立即就會受到影響, 對自己產生否認, 就會有自卑感, 甚至把自責的情緒表現出來, 覺得自己不好。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立的、平等的。 案例中的這位清潔工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對她的不平等。首先,她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同時,她的社會角色又是一個相對低的身份。來自兩個方面的力量使她在案例中的事件下,產生了一個難以應對的問題。

類似案例中的事件可能會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在面對這樣一個事件的時候,如果他是一個高自尊體系的人,影響會小很多。在事件中,他本身並沒有做什麼,但他卻很害怕別人認為他做了什麼,這就是低自尊體系中的自我原因。相反,如果他的社會角色有一個相對高的身份,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了。

可怕的不是投射,而是認同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包括對待事物的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觀等,這些都來自於過去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在我們和別人的相處當中,別人總是拿他過去積累的經驗投射到我們身上。本來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卻以為你也這樣想。

比如,我們在接電話的時候,如果聽到的聲音很小,我們就會大聲地說話,因為我們覺得別人聽到的聲音也會很小,所以,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大聲說。這就是投射,是把自己主觀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當一個群體中發生了偷竊事件之後,很多人都會投射,他們投射的對象一般是社會身份比較低的人,這個投射並不是客觀的,因為低社會身份並不意味著低人格,也不一定是低道德。但是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他們就錯誤地投射到案例中的主人公身上。而在這個時候,這個被投射的人恰好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這就出現了一個可怕的後果:她認同了。可怕的不是投射,而是認同,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對待別人的看待。

現在的問題是,別人的觀點投射在她身上,她自己也慢慢認同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把別人的價值觀接收過來:“就應該是清潔工偷的東西”。當她有這樣的認識時,她就開始委屈,產生心理衝突,甚至近乎於憤怒,這種複雜的情緒使她的心理空間非常紊亂。

評估和尋求支持

1. 對自己的自尊體系進行評估。評估自己是一個高自尊體系的人還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評估澄清以後就能明白,問題的產生並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一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認清自己對投射性認同的態度,自己是不是容易產生投射性認同的人。當別人有評價時,一定要分清是投射還是自己的觀點,如果是投射,堅決不接受,因為那對自己是不利的。如果能分得清楚,就會減少別人帶來的心理負擔。在認知上,要明白社會角色不同,就有身份高低之分,但絕不是和人格、道德品質相對應的。在人格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不認同別人的投射,別人是無法傷害你的。

3. 發洩負面情緒。心裡的委屈、憤怒、自責、悲傷等情緒都需要發洩、表達出來。可以把這些說給身邊自己信任的人聽,尋求支持的力量。表達的時候,更應關注的不是這個事件本身,而是由這個事件產生的一些情緒和感受,這些都可以通過言語、眼淚等表達出來。(點評者:韋志中)

案例中的這位清潔工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對她的不平等。首先,她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同時,她的社會角色又是一個相對低的身份。來自兩個方面的力量使她在案例中的事件下,產生了一個難以應對的問題。

類似案例中的事件可能會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在面對這樣一個事件的時候,如果他是一個高自尊體系的人,影響會小很多。在事件中,他本身並沒有做什麼,但他卻很害怕別人認為他做了什麼,這就是低自尊體系中的自我原因。相反,如果他的社會角色有一個相對高的身份,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了。

可怕的不是投射,而是認同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包括對待事物的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觀等,這些都來自於過去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在我們和別人的相處當中,別人總是拿他過去積累的經驗投射到我們身上。本來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卻以為你也這樣想。

比如,我們在接電話的時候,如果聽到的聲音很小,我們就會大聲地說話,因為我們覺得別人聽到的聲音也會很小,所以,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大聲說。這就是投射,是把自己主觀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當一個群體中發生了偷竊事件之後,很多人都會投射,他們投射的對象一般是社會身份比較低的人,這個投射並不是客觀的,因為低社會身份並不意味著低人格,也不一定是低道德。但是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他們就錯誤地投射到案例中的主人公身上。而在這個時候,這個被投射的人恰好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這就出現了一個可怕的後果:她認同了。可怕的不是投射,而是認同,別人怎麼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對待別人的看待。

現在的問題是,別人的觀點投射在她身上,她自己也慢慢認同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把別人的價值觀接收過來:“就應該是清潔工偷的東西”。當她有這樣的認識時,她就開始委屈,產生心理衝突,甚至近乎於憤怒,這種複雜的情緒使她的心理空間非常紊亂。

評估和尋求支持

1. 對自己的自尊體系進行評估。評估自己是一個高自尊體系的人還是一個低自尊體系的人,評估澄清以後就能明白,問題的產生並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一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認清自己對投射性認同的態度,自己是不是容易產生投射性認同的人。當別人有評價時,一定要分清是投射還是自己的觀點,如果是投射,堅決不接受,因為那對自己是不利的。如果能分得清楚,就會減少別人帶來的心理負擔。在認知上,要明白社會角色不同,就有身份高低之分,但絕不是和人格、道德品質相對應的。在人格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不認同別人的投射,別人是無法傷害你的。

3. 發洩負面情緒。心裡的委屈、憤怒、自責、悲傷等情緒都需要發洩、表達出來。可以把這些說給身邊自己信任的人聽,尋求支持的力量。表達的時候,更應關注的不是這個事件本身,而是由這個事件產生的一些情緒和感受,這些都可以通過言語、眼淚等表達出來。(點評者:韋志中)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