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父母總是幫助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讓他們成長地無憂無慮, 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發展。 但孩子往往也因過於“萬事順利”而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 出現輸不起、挫折容忍力差的狀況。
5歲的辰辰, 喜歡和爸爸下棋, 但畢竟年紀小, 棋藝趕不上成人, 雖然爸爸偶爾會“放水”讓他高興, 但辰辰就是無法接受輸棋的現實, 一輸就哭。 這讓父母十分苦惱, 孩子怎麼這麼輸不起呢?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起, 就被父母的細心呵護包圍著, 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 更是懂得“愛”的教育, 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和讚美中長大。
愈來愈多的幼教工作者發現:在幼稚園中, 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 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 十分在意輸贏或得失。 比賽、甚至遊戲都不能輸, 輸了就耍賴、不願玩, 有些孩子更是經不起一點挫折, 如果他認為這項活動或任務有些困難, 自己可能會做不好, 就乾脆放棄不做, 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 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專家認為, 以幼兒氣質而言, 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 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 非得完成不可, 否則絕不甘休, 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 堅持度低的孩子, 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
另一方面, 環境造就人的個性, 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較多地強調或者暗示凡事都要贏, 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
如果家長在孩子表現出色時, 就人前人後誇耀不已, 或因孩子的平淡無奇, 就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 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 爸媽就不愛我了”。 因此, 孩子會更加力求表現, 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以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試試以下幫助提高孩子抗挫能力的三步驟。
步驟一
尊重孩子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 是現代孩子的通病。 如果您家寶貝, 屬於“不能贏就不玩”的不妥協型, 也就是堅持度高,
若您家寶貝屬於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怕輸型, 父母則應多鼓勵, 最好的辦法是先把標準降低一些, 在遇到困難時, 要溫和地堅持, 鼓勵孩子完成任務, 循序漸進, 一旦有了成功的經驗, 他們會更願意做出努力, 並漸漸體會不輕言放棄的美好感受。
${FDPageBreak}
步驟二
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讓年幼的寶寶經歷挫折太早, 因此, 當寶貝遭遇挫敗時, 父母先心疼不已了, 他們要麼為寶寶的挫敗找理由, 要麼盡力幫寶寶彌補或過分地哄騙, 並小心呵護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
像前述輸不起的辰辰, 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 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 特別是看到你專心致志的樣子, 我更是高興。 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 不過那是在騙你, 沒有意義的。 你是要爸爸假裝輸給你, 還是你一直和我挑戰, 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 在成功時, 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步驟三
反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輸不起, 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 也許出自于成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
父母要將成功的含義, 以淺顯的語言告訴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地完成, 而非把別人打敗。 讓孩子明白, 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對自己的獎賞, 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
同時, 也讓孩子明白, 失敗可能僅僅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 但是, 失敗有時會讓我們獲得更多。
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 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 和孩子討論自己處理失敗的方式及心路歷程, 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 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