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中醫名詞。 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 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 並可出現營養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 或發生失血等症。
人體微量原素的缺乏
如缺鋅可導致腹瀉、厭食症;缺鈣導致生長停滯、抽搐等;缺鐵等致貧血、厭食、生長發育停滯。 以上這些都可使人體營養物質吸收不足, 日久則使小兒“面黃肌瘦”。
飲食不節
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 脾胃功能還不健全。 所以如果飲食上不加節制, 饑一頓, 飽一頓, 不按時吃飯, 或零食太多, 都可影響脾胃功能, 造成脾胃功能失調, 脾胃虛弱等症, 日久則“面黃肌瘦”。
不合理的用藥
小兒患病後, 家長非常著急, 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服大量藥物, 尤其是一些消炎、鎮痛的西藥, 如阿斯匹林、撲熱息痛、消炎痛、紅黴素等, 這些藥都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 並引起噁心、嘔吐等症, 這樣, 病雖治好, 卻留下了胃受損傷的後患。 長期下去則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造成營養不良而致“面黃肌瘦”。
過食寒涼
小兒本為“陽盛”主體, 易產生內熱, 所以喜食寒涼。 如果不加以節制, 過食寒涼之物, 就易損傷脾胃, 造成脾胃虛寒,
營養失衡
小孩子沒有自控能力, 吃東西沒有節制, 一旦吃得過多, 就會損傷到脾胃, 出現消化紊亂, 吸收不好, 面黃肌瘦。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營養不夠, 變本加厲給孩子做好吃的, 結果反而增加了腸胃負擔, 脾胃進一步受損, 進入惡性循環。
脾胃虛弱與脾胃寒虛、脾氣虛是不同的, 一起來看看, 別混淆了!
脾胃虛寒, 中醫名詞, 同脾陽虛, 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症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 舌淡胖嫩, 舌苔白潤, 脈沉遲等。 症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
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 容易出血, 血色淡, 甚至面色髒白, 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 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 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 胃痛, 呃逆, 食少, 飯後脹滿, 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 口幹、容易饑餓, 胃酸、隱痛不適, 口舌生瘡等。 對於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術散和香砂養胃丸, 對於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 胃陰虛成藥較少, 可湯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