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盜汗的鑒別診斷 需與自汗相區別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 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 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 “盜”有偷盜的意思, 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 來形容該病證, 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 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診斷盜汗需要跟自汗相鑒別, 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盜汗

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 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的病人, 多數在入睡已深, 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 汗出量較少, 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 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的病人, 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 甚則可使睡裝濕透, 醒後汗即止, 揩拭身上的汗液後, 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這種類型的盜汗, 病人常有烘熱感, 熱作汗出, 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重型盜汗的病人, 汗液極易泄出。 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 即有汗夜大量湧出, 汗出後即可驚醒, 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 出汗量大, 汗液常帶有淡鹹味, 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 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 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 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 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 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 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

心情也表現的煩躁, 汗後口乾舌燥, 喜歡涼水。 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 五心煩熱, 顴紅, 頭暈, 消瘦, 疲乏不堪, 尿色深, 尿量少, 大便乾燥。

輕型與中型盜汗, 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 但重型盜汗病人, 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 向“脫症”發展,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自汗

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自汗證治》:“夫自汗, 多因傷風傷暑, 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 皆能致之。 無問昏醒, 浸浸自出者, 名曰自汗。 ”其臨床表現, 陽虛自汗, 必惡寒;火熱自汗, 必燥熱;傷濕自汗, 困倦身重, 天陰轉甚, 聲如甕出;傷風自汗, 頭疼身熱, 咳嗽煩悶, 鼻塞流涕;傷暑自汗, 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證自汗, 頭眩嘔逆, 胸滿吐痰;心虛自汗, 怔忡恍惚;肝熱自汗,

口苦多眠;腎虛自汗, 潮熱咳嗽;脾虛自汗, 倦怠少食(《證治匯補》卷三)。 又肺虛、傷寒、溫病、柔痙、霍亂等多種病證亦有自汗。 詳見陽虛自汗、氣虛自汗、血虛自汗、虛勞自汗、心虛自汗、肺虛自汗、脾虛自汗、肝熱自汗、痰症自汗、傷濕自汗等條。

白天不因疲勞, 或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 動輒益甚的症狀。 又稱自汗出。 多因營衛不和、熱熾陽明、暑傷氣陰、氣虛陽虛等引起, 可見於外感六淫或內傷雜病, 前者多為實證, 後者多為虛證。 對營衛不和者, 用桂枝湯以調和營衛, 熱熾陽明而高熱煩渴, 汗出脈洪大, 治宜清熱瀉火, 方用白虎湯。 暑傷氣陰, 口渴舌紅, 脈大無力, 治宜清暑益氣生津, 方用清暑益氣湯。 氣虛自汗, 氣短懶言, 汗多面白, 治宜益氣固表止汗,

方用玉屏風散。 陽虛自汗, 汗多肢冷, 納呆便溏, 治宜溫補脾腎, 方用金匱腎氣丸合補中益氣東加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