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稱股骨頸骨折, 是老年常見的骨折之一。 尤以老年女性較多。 股骨頸骨折大多數是外旋暴力所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隨著受傷姿式, 外力方向及程度不同, 在X線投影上出現不同部位、角度和移位。 股骨頸骨折可區分為四種類型, 與治療和預後有較密切的關係。
1、畸形: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 。
2、疼痛:髖部除有自發疼痛外, 活動患肢時疼痛較明顯。 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打時, 髖部也感疼痛。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的下方常有壓痛。
3、腫脹: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 骨折後出血不多, 又有關節囊和豐厚肌群的包圍, 因此, 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
4、功能障礙: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後就不能坐起或站立。 但也有一些無移位的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 在傷後仍能走路或騎自行車。 對這些病人要特別注意, 不要因遺漏診斷而使無移全的穩定骨折變為移位的不穩定骨折。 這樣的例子在臨床上還是不少的。
5、患肢短縮:在移位骨折, 遠段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 因而患肢變短。
患側大粗隆升高, 表現在:
1、大粗隆在髂一坐骨結節聯線之上;
2、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準距離縮短, 短於腱側。 X線照片能明確診斷。 特別是髖坐關節正、側位片, 可確定骨折類型、部位、移位元情況以及治療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