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身患癌症的病人接受了手術治療, 切除了原發腫瘤病灶, 甚至接受了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 一段時間之後, 仍然有不幸的消息傳來:肝臟、肺、腦出現了轉移灶。 對此, 患者和家屬都會發問:切除了癌塊, 為何還會轉移?
經研究發現, 癌轉移步驟為:①原發腫瘤的生長和增大;②侵襲周圍組織並穿入淋巴管和血管;③淋巴管和血管內瘤栓形成並隨淋巴液、血液而運行;④在遠處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處停留;⑤穿出停留處的淋巴管和血管壁並侵襲周圍組織;⑥癌細胞在此增殖、生長, 轉移灶形成。
轉移的方式有:①直接蔓延:腫瘤從原發部位直接侵入周圍組織或器官;②經淋巴轉移;③經血行轉移;④種植性轉移:脫落的癌細胞可粘附於其他組織,
瞭解了癌症的轉移方式, 癥結所在就很很白了。 手術雖然冠以各種“根治術”的名稱, 但終歸是一種局部治療的方法, 也就是說雖然切除了原發癌塊和周圍的淋巴結, 但癌細胞可以在手術前(甚至更早)、手術中、手術後轉移。 手術切除了癌瘤, 並非萬事大吉。
目前對癌症的治療, 仍然普遍採用手術、化療、放療及中醫中藥等綜合治療方法。 手術和放療具有區域性治療的性質, 化療則屬全身性治療, 對轉移的癌細胞, 進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細胞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但副作用較大, 在殺癌細胞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