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樣多≠營養全
有些人認為自己所攝取的食物花樣夠多了, 卻沒有意識到很多食物是同一類的。 比如, 燉排骨、炒豬肉片、醬豬蹄、回鍋肉等其實都是“豬肉”;饅頭、烙餅、麵條其實主要的用料都是“麵粉”。 全面的營養來自於飲食多樣化, 不是花樣翻新而是食物類別吃得越多越好。 應當經常挑選不同種類、不同品種的食物。 比如用牛肉、羊肉、禽肉、魚肉來代替豬肉;用小米、燕麥、玉米、紅豆、綠豆、芸豆等粗糧代替部分精製麵粉。
2吃得好≠營養好
有些人認為有魚有肉就是營養好。 這種想法來源於食物匱乏時代,
3價格高≠營養高
不少人以為, 越貴的食物營養價值越高, 尤其是給老人和孩子選購食物時, 更不吝嗇花錢。 其實, 食物的營養並不與價格成正比, 比如市面上有土雞蛋、五穀柴雞蛋、寶寶蛋等“高價蛋”。 但並沒有研究表明, 它們的營養比普通雞蛋高。 同樣的道理, 普通的水果並不比高價進口的營養價值低。
4越新鮮≠越安全
從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 有些食物越新鮮反而越不安全, 如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 易引起食用者中毒, 因此, 選擇幹制的黃花菜會比較安全。 又比如新鮮泡菜在醃制後的1~3天內, 亞硝酸鹽濃度最高, 有致癌性, 應該避免食用這個時期的泡菜。
上文中所提及的四個健康不等式是需要糾正的, 因此, 現在知曉健康飲食習慣的你應該及時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