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壓低 危害可不低

血壓的高低主要受心輸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迴圈血量的影響。 一旦心輸出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或有效迴圈血量減少, 都會引起血壓降低。 低血壓的主要危害是影響全身各臟器的血液供應, 特別是引起腦、心、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 並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

根據低血壓發生的緩急和病因的不同, 其危害性和防治方法亦有區別, 現分別介紹如下:

急性低血壓

當血壓從正常的水準突然下降, 並明顯低於正常值時, 稱為急性低血壓。 臨床表現為嚴重而危急生命的休克, 或呈一過性的暈厥。

①休克:除血壓突然下降外, 還有神志煩躁或遲鈍, 面色蒼白或紫紺, 四肢濕冷, 脈快而微弱, 尿量減少等。 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積極的治療, 機體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等, 會因嚴重供血不足引起缺血和缺氧, 並迅速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 這是低血壓最嚴重的情況, 需要立即到醫院進行緊急搶救治療。

②暈厥:又稱昏厥, 是突然一過性血壓下降, 導致大腦一時性廣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臨床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短暫的不省人事和昏倒, 一般持續約2~3分鐘左右, 繼之全部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發生暈厥者, 之前多有情緒緊張、創傷、疾病、手術、看見出血、所住環境通風不良、過度疲勞、長久站立等誘因。 患者平常注意不要發生這些情況,

對防止暈厥發作非常重要。

慢性低血壓

指血壓慢性持續性降低的狀態, 它包括體質性和體位元性兩種情況。

①體質性低血壓:又稱原發性低血壓, 找不到發病的原因, 常見於體質較瘦弱的女性, 有家族遺傳傾向。 多數患者無自覺症狀, 僅在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過低。 這種類型的低血壓者, 如果無症狀, 可長期或終生存在低血壓, 不影響正常活動和壽命, 甚至有認為可具有長壽傾向。 但如果伴有神經疲倦、健忘、心悸、頭痛、頭暈、甚至暈厥, 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 患者的這些症狀, 常常並不是單純地由低血壓引起, 而是合併某些慢性疾病或營養不良所致。 因此對於有症狀的低血壓者, 除了注意加強營養外, 還應到醫院檢查,

並針對其慢性疾病進行相應治療。

②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 是因為從臥位突然變為直立姿勢, 或長時間站立而發生的低血壓。 發病若找不到原因, 稱為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這種情況較少見。 多數能找到原因, 稱為繼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較多見於中老年人, 男性多於女性。 直立位時, 因低血壓腦缺血而出現視物模糊、頭暈、乏力、暈厥, 重者甚至昏倒而發生意外, 如骨折和腦外傷等。 多在晨起、登高、行走、活動或站立排尿時發生。

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目前尚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 患者除了平常注意合理膳食和規律生活外, 應特別注意避免過度活動和長時間站立。 在臥位起立時一定要緩慢,

尤其是晨起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者, 早晨起床下地動作更要緩慢。 站立排尿易引起低血壓暈厥者, 應改變站立排尿的習慣。 症狀較重者, 可於站立前, 下肢試用彈力繃帶, 可能會有助於緩解或減輕症狀。

對於繼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除了有全身乏力、頭暈、頭昏、甚至昏厥等危害外, 還有原發疾病存在, 如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營養不良狀態、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應用某些降壓和鎮靜藥。 因此, 在防治上, 除了採用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的防治方法外, 還要針對病因進行相應處理。 把這些主要病因去除後, 繼發性體位性低血壓就會隨之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