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不平衡,到底該不該發洩?

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特別的場景, 一位年輕的日本男性選擇了一份很不尋常的工作,  在熱鬧的市區中擺了個攤子, 任何人只要給五美元, 就可以戴上手套, 往他身上捶打五分鐘, 而他, 保證不還手。 這個“受氣包”老闆說, 之所以有這個主意, 是因為他想為平時忍氣吞聲已久的人們, 提供一個發洩憤怒的管道, 他覺得挺有意義, 因此即使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 身上也有過多次骨折, 他仍然樂此不疲, 把它當成一份功德無量的工作來做。

如此的做法, 到底好不好?

心理學家們把你我生氣時的反應分成三大類:攻擊性的生氣反應,

消極但具攻擊性的生氣反應, 以及肯定而自信的反應。 攻擊性的生氣反應, 是以傷害對方為目的的行為, 例如辱駡對方, 以及肢體暴力等。 消極但具攻擊性的反應, 則是為了抗拒對方, 或阻止對方達成目標。 例如保持沉默, 故意遲到拖延, 諷刺嘲笑對方, 故意把事情做錯等。 當我們敢怒不敢言時, 這些“繞個圈子”的行為就成了表達不滿的另一種反應。 肯定而自信的生氣反應, 是不以傷害攻擊對方為目的, 而是為了成功地解決彼此關係及達成共同目標的反應模式。 例如, 心平氣和地溝通、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話說回來, 不論是打真沙包, 或是打活人沙包, 這種生氣的反應都是攻擊性的做法。 表現生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也就是說, 我們表現憤怒的反應, 就會是你我的溝通模式之一。 如果我們經常使用這種溝通方式, 就會強化而成為一種溝通習慣, 下次再出現類似狀況, 當然就順理成章, 很自然地用同一種方法回應了。

最近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 不知節制地發洩怒氣, 也許暫時感覺不錯, 但接下來當事人往往會覺得更焦躁不安, 這是因為在動口動手之後, 我們會害怕對方報復(他一定不會就此甘休), 或是擔心自身權益受損(他把我開除了怎麼辦), 要不會產生罪惡感(我怎麼會做出這種傷害對方的事), 因此發洩怒氣, 往往會導致更大的壓力。

就算是打沙包, 一個既不會報復也無法傷人的物件, 這個做法也值得商榷,

因為如此做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你的怒氣並非因沙包而起的, 對吧), 同時你還在為未來可能會感受的憤怒, 培養極具攻擊性的反應習慣, 哪天一不留神, 就極可能轉成攻擊當事人。 所以, 持續性地發洩, 對自己的EQ毫無幫助, 只會不斷地加重及提醒自己心中的憤怒及傷害。

${FDPageBreak}

那該怎麼做才好?

研究憤怒管理的專家們認為, 面對憤怒, 重要的不是想法子消除怒氣, 或是逃避生氣的不悅, 你我最該做的, 是要借力使力, 讓心中的怒氣成為自己的助力, 而非阻力。

有三個問題值得你我在生氣的當下去做自我思考:

1、我現在有什麼感覺?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感覺?

2、當下的憤怒在告訴我什麼事?

3、我該怎麼做, 才能達成我的目的?

舉例而言, 一個想出去和朋友喝酒的男人, 發現老婆不讓他外出, 心中覺得火冒三丈時, 拿起拳頭動粗絕對是不智之舉。 若想改變生氣處理的方法, 可以按照上面三個問題來思索:

1、“我覺得很生氣, 因為她不該管我這麼多。 ”

2、“我會這麼氣, 表示我很在乎自己的自主權要受到另一半的尊重。 ”

3、“我的目的是要她尊重我的決定, 傷害她並不會達成這個目的, 所以我該告訴她, 我出去玩並不代表我不愛這個家, 而是……”

我們最大的敵人, 往往是我們自己, 學會面對發怒的自己, 也就學會了幫助自己, 從而才能去感受真正的幸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