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析:東京街頭殺人悲劇心理

心理學認為, 悲觀是一種由於自我感覺失調而產生的不安情緒, 表現為心理上的自我指責、安全感缺失和對預期的負性思維方式, 對未來總是往壞處想。 一般而言,容易悲觀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 即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理事務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 但也有的悲觀者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 即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事生非。 悲觀本身是內省的, 屬於精神層面的, 但能很直接的影響到器官層面, 表現為躁狂、抑鬱、心跳加速、氣喘不接或神經衰弱、神情恍惚等。

推薦閱讀:解讀:人的刻薄心理從哪裡來

然而, 極度的悲觀厭世者, 會過分誇大生活中的挫折, 產生過分悲觀的態度, 從而出現強烈的自殺念頭甚至實施自殺。 因為極度悲觀者, 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 其思維與社會的法律和道德相悖, 逐漸發展變化而形成不良心理因素對自己的人生意義存在病態的觀點和看法, 有著嚴重的利已主義傾向。 他們用悲觀的思維反映複雜的社會現實, 對社會上的是非善惡難以完全分辨和識別, 有時甚至會混淆和顛倒是非善惡觀念。 他們對自己行為的後果缺乏預知和預防的能力, 當事態發展出乎意料或難以把握時, 很難拿出主動性的應對措施, 從而厭世自殺。

有些極度的悲觀厭世者心情極度煩躁, 情緒低落苦悶, 其心理感受嚴重異化, 甚至不滿社會, 因而產生犯罪動機, 在遇到外界的適當刺激時, 長期積累的悲觀情緒就會出現爆發性的衝動而報復社會, 嚴重侵犯別人, 導致殺人或其它惡性傷害行為。 有的沒有明確動機而衝動殺人。 也有的是在神志恍惚、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理狀態下, 出現殺人行為。 實施這類殺人犯罪, 其目的就是藉此換取法律對自己的懲處, 以此達到自殺的目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通常與被害者無冤無仇, 甚至素不相識, 但卻形成了間接自殺, 這被稱為“曲線型自殺”。

總之, 極度的悲觀厭世不僅使自己深陷心理危機之中, 而且對社會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所以, 應從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法學等諸方面進行廣泛的教育, 促進個人、群體乃至社會心理健康, 及早發現、及時治療那些悲觀厭世者, 盡可能地減輕各種矛盾和衝突, 幫助解除身心痛苦, 避免慘劇的發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