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個當父母心願, 但是, 如果父母過度溺愛孩子, 可能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那麼,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子女呢?
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 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 在家中, 他們習慣了別人替他做事情, 他可以頤指氣使, 但到了家以外, 很少有人會願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 相反, 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 他童年的經歷告訴他, 他是弱小的, 他做不了什麼, 要做什麼, 他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 但是, 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學習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戀愛嗎?更不可以!
於是, 這個孩子會產生深深的受挫感。 受挫感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事, 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種種或大或小的受挫感, 但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 儘管遭遇到了挫折, 他仍可以靠自己實現他的願望, 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則習慣以為, 他可以靠別人實現他的願望。 在家以外,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 一個習慣了溺愛的孩子會無法在學校和社會上靠自己去實現他的願望, 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 而是他切切實實地無法實現他的目標。
這時, 他會渴望逃回家中, 畢竟在這裡, 還有人樂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 一個大孩子的願望和一個嬰幼兒的願望是不一樣的, 父母已無法替他實現了。 幫一個16個月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拿一個10米外的球,
這時, 這個大孩子的世界就會崩潰。
一旦崩潰後, 他容易對父母產生很大的怨恨。 不過, 這個怨恨其實不是現在才產生的, 而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累積了, 當父母非要喂他吃飯時, 當父母非替他穿衣時, 當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動時……這種怨恨早已經產生了。
並且, 他們的怨恨, 如果從根本上而言, 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們現在經不起挫折, 沒法融入學校和社會等家以外的環境, 這種苦果的確是父母的嚴重溺愛種下的。
一個20歲的女孩小妍, 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而退學。 回到家後, 她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 經常對父母發脾氣, 有時還動手打她的父母。 每次這樣做了以後, 她會非常自責, 會痛哭流涕地請求父母的原諒, 發誓再也不這樣做, 但她控制不住自己, 過不了多久又會對父母發脾氣並動手。
她之所以這樣做, 是因為在溺愛中長大的她潛意識深處知道, 她現在經受不起挫折,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過度的溺愛。 她折磨父母, 其實是在表達這樣的意思:你們為什麼現在不能幫我解決困難了?
以前, 她習慣了有困難找父母, 她越小的時候, 父母能幫她解決困難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為那時的挑戰的難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