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 稱為痔, 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
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 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
飲食不節是造成直腸肛門疾病發生的一種較為重要的因素。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
《東醫寶鑒》說:“蓋飽食則脾不能適, 食積停聚大腸, 脾土一虛, 肺金失養, 則肝木暴畏, 風邪乘虛下注, 輕則腸風下血, 重則發為痔瘺。 ”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梁之變,
《太平聖惠方》說:“夫酒痔者, 而有大毒, 酒毒漬於臟腑, 使血脈充溢, 積熱不散, 攻壅大腸, 故令下血。 ”由此可見, 飲食不節致病主要包括偏嗜和饑飽失常兩方面。
飲食偏嗜, 則易導致人體內部營養成分不均, 使機體氣血陰陽出現偏盛偏衰。 故只有飲食調配適當, 人體才會有全面充足的營養供應, 才能抵禦疾病的發生。 若過食生冷, 則易損傷脾胃, 寒濕內生;過食肥厚, 則濕熱痰濁內生, 氣血壅滯;過食辛辣刺激之品或飲酒過度, 則動火傷血絡, 又可化燥傷陰, 出現癰疽、下血、便秘、疼痛、等症。
可見飲食要適量, 過饑則攝食不足,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肌體得不到足夠的補充而病。 反之過飽, 則易損傷脾胃, 濕濁內生,
凡此說明, 許多直腸肛門疾病的發生均與飲食有關。
所以在防治直腸肛門病時, 一定要合理攝入飲食, 避免進食難以消化、易生熟、生濕、生痰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及煎炸熏烤之類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