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牛頓一樣”, 這不是一句表揚, 而是批評, 批評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 犯各種低級錯誤的行為。 天才因為太癡心於某件事情, 在生活中常常犯傻, 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 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 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 卻多半會被看作“不用心”、“不聰明”, 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教育中。 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醉心於某件事。 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隻小雞是從哪裡來的, 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人, 忘了上廁所,
大人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 這不是件小事, 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並不是說家長不要批評孩子, 但批評一定要用常規的“批評”方式表達嗎?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 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 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 感到內疚和痛苦。 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 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 說一些早巳說過的提醒的話, 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教訓與反抗的態勢, 孩子就會漸漸地真的對自己的錯誤不在乎, 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
許多人在平時也知道孩子有了過失要好好和他談。 但一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情時, 經常條件反射地沖孩子發火, “我早就提醒過你了, 你居然還……”, “你怎麼那麼不小心……”, 過火的教訓話說過了, 事後又後悔, 可下次遇到同樣的事, 還是忍不住先發一通火。 一些家長只好用“我脾氣不好”來為自己開脫, 來平衡自己。 “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 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 這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瘤疾。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 孩子從生活中極取的經驗與教訓, 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 只有修夠一定“課時”, 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 看到在孩子成長中, 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於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 算作培養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 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 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 可能就此激發了製造一架太空梭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糊一鍋菜,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 把一件不好的事, 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 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裡錯了, 又不損害他自尊心,
哪怕有的孩子永遠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 永遠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 只要不是什麼大事, 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
想一下我們自己, 同樣也有很多弱點, 會不時地犯些小錯。 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錯誤, 穿運動衣出去跑步, 跑的過程中覺得運動褲有些彆扭, 回來才發現是把前後穿反了;去商場退一件衣服, 進了商場才發現衣服根本沒帶出來……這些毛病像膚色一樣, 長在我身上, 不好去掉。 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們的“毛病”, 發生了, 我們笑笑, 經常自嘲我們的那些低級錯誤為“像牛頓一樣”。 這在我的家裡完全是件趣事, 不會遭到蔑視或訓斥。
有的孩子認真細緻,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於關注生活小節,表現得精明能幹;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裡飛翔,樣子宛若夢游……孩子的狀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每一個細節,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在某方面表現出能力不濟時,他們就優心忡忡,就想立即幫助孩子改變―而他們選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後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拉下臉來―這時,他們事實上已變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頓如果因為不注意生活小節而成天挨訓,他還能是牛頓嗎?愛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責,他還能是愛迪生嗎?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並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麼他也不會因為家長的教訓或不斷的提醒而有所改變;反而會因為你的不斷嘮叨,更降低這方面的能力,並同時增加自卑。
不會遭到蔑視或訓斥。有的孩子認真細緻,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於關注生活小節,表現得精明能幹;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裡飛翔,樣子宛若夢游……孩子的狀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每一個細節,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在某方面表現出能力不濟時,他們就優心忡忡,就想立即幫助孩子改變―而他們選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後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拉下臉來―這時,他們事實上已變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頓如果因為不注意生活小節而成天挨訓,他還能是牛頓嗎?愛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責,他還能是愛迪生嗎?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並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麼他也不會因為家長的教訓或不斷的提醒而有所改變;反而會因為你的不斷嘮叨,更降低這方面的能力,並同時增加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