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口眼歪斜的調養食療方
蓮藕茶 做法: 1.蓮藕兩節,洗淨切薄片,加水7分滿,放人電鍋中,燉1.5小時左右,每次喝一碗,一日2~3次,連續喝幾天,喝到不咳為止。2.亦可用蓮藕粉,每次兩大湯匙,先用一點點冷水調勻,再用熱開水沖泡。 原理:熟蓮藕,性甘溫,
2016-01-26 188 -
咳嗽,頭痛眩暈神奇敲打按摩方
住桃園的胡太太,有次感冒後,老咳個不停,自行吃了很多成藥,結果不但咳嗽沒有好, 反而出現頭痛、耳鳴、暈眩,尤其剛起床時特別暈,倘若做家事比較累時,連翻身都會發昏,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後來,我勸她感冒時可先用食療、按摩或養生氣功等非侵入性的
2016-01-26 204 -
咳嗽,頭痛眩暈的調養食療方
白蘿蔔蔥花湯 做法:白蘿蔔一個洗淨,削皮切塊,加水煮湯, 煮好後,加適量的鹽巴,喝時加一撮蔥花,每天早晚喝一碗,連續喝幾天,喝到不咳為止。 原理:白蘿蔔,性平,味辛甘,能袪痰止咳、潤喉理氣、消食行滯、止血散瘀、利尿解毒、醒酒止渴
2016-01-26 396 -
食療通治法
食療,即通過食物達到調養機體的功能,使身體獲得健康或養生保健的自然療法。與藥物相比,食療為一種比較理想且有效的醫療保健方式。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供給營養,而且還能祛病療疾。在此提供一些簡便有效的食療,相信對感冒或咳嗽的民眾大有幫助
2016-01-26 228 -
豐隆穴,刺激此處可化痰止咳及強壯身體
位置:在小腿外側的一半,即由膝蓋外側凹陷至內踝高點之連線的中點。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感冒、咳嗽、痰多、頭痛、眩暈、哮喘、癲狂、胸痛、便秘、下肢痿痹、腫痛等。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1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4次。
2016-01-26 317 -
公孫穴,刺激此處可去痰及驅風邪
位置: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緣凹陷處,赤白肉際上,左右各有一穴。約腳底內側面中點前緣。 主治:風邪、冷邪、熱邪、痰飲、心悸、蟲患、濕注等引起的不適。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 ~ 0.8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4次。 按摩
2016-01-26 343 -
切碎的生蔥、薑、蒜及香菜,可助殺死病毒與細菌
《本草備要》記載蔥乃肺之菜,能發汗解肌,以通上下陽氣,解毒。姜能祛寒發表,宣肺氣而開痰,解鬱調中,暢胃口,助消化;大蒜能開胃健脾,通五臟,達七竅,去寒濕,解暑氣,避瘟疫;芫荽(香菜)內通心脾,外達四肢,避不正之氣。由此觀之,蔥薑蒜不僅含有
2016-01-26 125 -
半倒立法
半倒立能暢通上呼吸道,同時刺激腦部產生足夠的腦內嗎啡、干擾素等,達到袪痰止咳的目的。 方法: 短時間的半倒立,會刺激腦部產生腦內啡肽,其消炎鎮痛的效果非常好,此動作能調整人的氣血循環,刺激身體核心,尤其是腦中心,迅速產生變化,如分泌較
2016-01-26 107 -
合穀穴,刺激此處能迅速止痛與強化免疫系統
位置:第二掌骨中點旁。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感冒、咳嗽、頭痛、咽喉腫痛、五官疾病、嬰幼兒抽筋痙攣等。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 ~ 1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4次。 按摩法:以拇指按壓或以拳頭下緣肌肉敲打,每次5分鐘以
2016-01-26 285 -
後溪穴,自古即為預防傳染疫病的要穴
位置:微握拳,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後緣,橫紋頭赤白肉際,左右各有一穴。約在感情線尾端。 主治:傷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頭疼、火眼腫大、周身疼痛、腮腫、咽喉痛等病。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 ~ 0.7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2016-01-26 199 -
咳嗽的刮痧法
刮痧,這種傳統的民俗療法迅速有效,尤其對於熱結體內所引起的疾病與危險,往往馬上能救人-命。它具有調解人體生理功能,活絡氣血,疏經通脈,消瘀止痛,平衡陰陽等作用,更具有無毒且副作用少的優點。這是因為古時候的醫療不是那麼方便,因此老一輩的人經
2016-01-26 130 -
哈慈拔罐通治法
哈慈五行針為一種不刺破皮膚的針灸拔罐器具,完全消除了患者對針刺的恐懼感,為無創傷、無痛苦的自然療法。 哈慈五行針是根據拔罐原理所發明的一種特殊拔罐器,杯上有一個像小氣球囊的塑膠空氣吸力物,除了一般拔罐器的杯口吸附效果, 又多了像針刺激
2016-01-26 261 -
嘶字訣共振式,清氣管、止咳嗽、療感冒
當念"嘶"的聲音時,把雙手撫在左右胸部,就可明顯地感覺整個肺腔、氣管、鼻腔都受到"聲音的共振",周而復始的幾次共振, 就能逐漸清理呼吸道中的細菌、病毒、痰及雜物,暢通氣管,並更新其細微組織,強壯抗病能力,增強"肺氣"的力量,達到治療感冒與
2016-01-26 136 -
墊腳尖走路運動,適合咳嗽兼有頭痛時
踮起腳尖時,全身的氣較容易挺出來,聚在胸部與腳尖。而以腳尖走路時,氣機運轉,在上面的病會紓解到最下方去,所謂病在上則治下,以平衡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最快的效果。 方法: 腳尖為頭部反射區,頭痛時,墊腳尖走3 ~ 5分鐘,可馬上平衡頭部
2016-01-26 211 -
複溜穴,刺激此處能利水、除濕、排毒
位置:在小腿內側,由內踝高點旁的問陷中(太溪穴)直上2寸(約3指寬),當跟腱之前緣。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感冒發燒汗發不出來、喘逆、腹脹、水腫、腸鳴、腹灣等。 針刺與艾灸法:直刺0.5 ~ 0.7寸,每次30分鐘,或灸10分鐘。每週3 ~
2016-01-26 339 -
大椎穴,刺激此處能迅速退燒止咳
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後頸根兩個高起骨頭之間),約與肩齊平。全身僅有一穴。 主治:發燒、感冒、咳嗽、頸背僵硬疼痛、氣喘、瘧疾等。 針刺與艾灸法:向上斜刺0.5 ~ 1寸,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按摩法:以拇指按壓或以拳頭下緣肌肉輕輕敲
2016-01-26 211 -
委中穴放血通治法
放血療法多半應用于民間應用,在一定的部位上放血,能疏通氣血,緩解病情。又可從血液的顏色及濃度來判斷病情,容易流出且顏色鮮紅者,病情較輕,反之,則較重。 若看了醫師吃了藥,仍然咳嗽不止,或一再感冒發燒,可在"委中穴"(即膝蓋正後方突起肌
2016-01-26 545 -
委中穴,刺激此處能強化泌尿與免疫系統
位置:在膝蓋正後方的膶窩橫紋中央。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流行疫病、感冒、吐瀉、急性發炎、腹腔鬱血、劇痛、腰背疼痛等。 針刺與放血法:直刺0.5 ~ 1寸,每次30分鐘,或以采血片點刺出血3 ~ 4滴。每週3 ~ 4次。 按摩法:以拇指按壓
2016-01-26 206 -
尺澤穴,刺激此處能強化呼吸與免疫系統
位置:在手臂內側,微屈肘,肘橫紋上, 肱二頭肌腱撓側。左右各有一穴。 主治:流行疫病、感冒、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扁桃腺炎、支氣管炎、皮膚過敏、小兒驚風痙攣等。 針刺與放血法:直刺0.5 ~ 1寸,每次30分每中。每週3 ~ 4次。 按摩
2016-01-26 288 -
彎腰前傾運動,適合咳嗽並且痰很多時
當彎腰且張嘴大口吐氣時,上呼吸道會更容易打開,自然就可清出痰液。 方法: 1. 取站姿,兩腳打開與肩同寬。 2. 深深吸一口氣,將左右掌均聚氣在胸前。 3. 彎腰將左右手儘量往前伸,同時張大嘴巴吐氣。挺身,重複所有動作數次,很快就可
2016-01-26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