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孩子容易被欺負? src="http://img.familydoctor.com.cn/cms/20140616/201406161149295817.jpg" width=392 height=292>
一篇發表在本周《兒童發展》期刊上的研究論文為另外一種理論提供了迄今為止強有力的證據:輕易就會哭喊、表達負面情緒和有一些憂鬱跡象的孩子最終社會交往上都會有困難, 因為同齡人會故意躲著他們, 他們往往會成為欺負的對象。
“被欺負的年輕人不太可能會反擊;憂鬱的年輕人看上去就很容易被攻擊, 不幸的是, 他們是明顯的受害對象。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助理研究教授凱倫•克舍爾博士(Karen P. Kochel)說, 她也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為了更好地理解憂鬱落和社交問題是怎樣一步一步發生的,
有抑鬱跡象的四年級學生上五年級時比他們的同班同學更可能受到傷害, 五年級時被欺負的孩子在六年級是往往不會被他們的同齡人接受。 不過, 對於被欺負的兒童在以後的年級中患抑鬱的風險會提高這種說法, 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多少證據。
儘管這些發現表明是先有憂鬱, 然後才有社交困難, 但並不排除這些問題會讓已經抑鬱的兒童更加抑鬱的可能性。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一個迴圈的過程,
這項研究並不能說明抑鬱的孩子有哪些具體舉動會讓同齡人討厭他們。 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副教授大衛•施瓦茲博士(David Schwartz)說, 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 憂鬱對人的社會交往技巧和總體的社會接受程度有負面影響。 施瓦茲博士並沒有參加這項研究。
抑鬱的人“通常的特徵是消極和自我表露的方式不正確, 想一想《週末夜現場》的‘黛比•唐納’吧。 結果往往是他們身邊沒有那麼多歡聲笑語。 不幸的是, 他們會陷入一種迴圈:抑鬱會讓他們的缺乏社交技巧, 而社交技巧問題會導致人際拒絕, 這樣抑鬱又會繼續。 ”施瓦茲博士說。
克舍爾和她的同事懷疑相似的模式也適用于兒童。
杜克大學的兒童和家庭政策研究中心的發展心理學家詹妮弗•蘭斯福德博士說這項研究是“嚴謹的和組織良好的”, 發現都講得通。 “甚至很小的年紀時, 表現憂鬱或者其它的負面情緒都有可能與同齡人的關係產生問題。 如果父母和老師能跟孩子一起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情緒, 他們也許不會招致同齡人的虐待。 ”她說。
但是, 蘭斯福德強調抑鬱的行為絕不是欺負或者隔離一名兒童的理由。 “我覺得重要的一點是, 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指責受害者‘的心態。 ”她說。
克舍爾說, 這些發現讓人明白父母和老師意識到兒童身上的抑鬱跡象是多麼重要,
蘭斯福德說, 擔心孩子社會交往有困難的父母可以去孩子所在的學校做志願者, 這樣就能更清楚發生的事情。 她補充道, 他們可以組織一些同伴間的遊戲以增進感情。
“即使只有一個好朋友都會讓他們遠離傷害或者不患抑鬱。 如果孩子們能有一個信得過的朋友, 那是對他們真正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