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處方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30克、白芍18克, 桂枝、生薑各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6枚(擘), 膠飴(飴糖)30克

【湯劑】煎湯取汁, 兌入飴糖, 再以文火緩緩溶化, 分2次溫服。

【主治】中焦虛寒之虛勞裡急證。 證見腹中時時拘急疼痛, 喜溫喜按, 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 虛煩不甯, 勞則愈甚, 面色無華;或伴神疲乏力, 肢體酸軟,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舌淡苔白, 脈細弦。

【方論】

《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 建中氣也。 名之曰小者, 酸甘緩中, 僅能建中焦營氣也。 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 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 義偏重于酸甘, 專和血脈之陰。

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 膠飴為稼穡(se)之甘, 桂枝為陽木, 有甲己化土之義。 使以薑、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 血脈中之柔陽, 皆出於胃也。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 不差者, 小柴胡湯主之。 ”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裡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

【名家論述】

著有《溫熱論》的清代著名中醫溫病大家葉天士為黃芪建中湯治虛勞提出具體指征:

1、久病消瘦;

2、胃納不佳, 時寒時熱, 喘促短氣, 容易汗出;

3、脈虛無力;

4、有操勞過度史;

5、陰虛內熱者忌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