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對物理性癲癇定義為:繼發性範疇, 因周遭環境引起的頭部物理性損傷引發的癲癇為物理性癲癇。 那麼物理性癲癇發病機理又是如何呢?下面就聽聽專家研究的結果是怎麼一回事。
外傷性癲癇是顱腦外傷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創傷性質、部位、嚴重程度等在影響PTE的發生率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於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物件及樣本量不同, 導致研究結果出現較大的差異, 文獻報導的發生率從1.8%到53%不等。 基於普通人群的PTE的發生率約1%~10%, 基於住院患者的PTE的發生率約10%~13%, 而戰傷引起的PTE發生率高達34%;雖然傷後數年以上也可能出現癇性發作,
本研究發現, 急性期和早期的癇性發作的16例患者中有75%在晚期仍有反復發作, 占外傷性癲癇患者的12%, 這一結果提示急性期和早期癲癇發作使晚期外傷性癲癇發生的風險明顯增加。 癇性發作使顱腦外傷患者在原發損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了腦組織的病理損傷及神經生化改變, 惡化了病情, 使治療更趨複雜, 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TBI後PTE發生的影響因素很多,
本研究中影像學檢查提示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者PTE發生率明顯高於無SAH者, 提示SAH是PTE的危險因素之一。 目前SAH引起癲癇發作的機制尚不清楚。 可能為進入蛛網膜下腔的血液直接刺激大腦皮層神經元,
Englander教授等研究發現多次的開顱手術可增加PTE的發生率。 本研究中保守治療者PTE發生率為2.4%, 行單純穿刺外引流術者PTE發生率與保守治療相近, 而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手術者PTE發生率明顯增高, 達25.3%。 可見謹慎的選擇手術可以降低PTE發病率。
受傷年齡與PTE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 年齡越小越易出現癇性發作。 本組研究顯示PTE發生率存在兩個高峰, 即51~70歲者和10歲以下者。 研究認為年齡小, 判斷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差, 所以受傷的機會多,
文獻報導, 開放性TBI的PTE發生率高於閉合性TBI。 本組結果顯示開放性顱腦外傷PTE發生率高於閉合性的TBI, 但兩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有待於大樣本資料進一步證實。
PTE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瞭。 多種因素均在其發病過程中起一定作用。 目前認為可能的發病機制包括鐵離子的作用、腦血循環和神經生化物質改變、瘢痕和膠質增生的影響、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異常、軸突側支的影響、神經元—膠質關係的破壞等。
PTE可表現為多種發作類型, 仍以部分性發作為主, 本組98例患者均為部分性發作。
總之, 顱腦外傷後PTE發生率與年齡、病情嚴重程度、創傷部位、治療方式和早期癲癇性發作等相關。 PTE使TBI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加重, 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