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孩子的基本情緒解讀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的基本情緒解讀, 爸媽們面對寶寶的一些“無理取鬧”地情況真是太頭疼了, 面對他們有時莫名的反映, 有時難免會生氣, 其實讀懂寶寶的心思就容易的多了, 下面就來看看孩子的基本情緒解讀。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 你的寶貝(還有他的小夥伴們)很有些戲劇演員的天賦:情緒化、喜怒無常。 他常常是前一分鐘還膩在你身上撒嬌, 下一分鐘可能就堅決地推開了你的擁抱。 昨天還告訴你:“媽媽我最愛吃燒土豆了。 ”今天卻面對你端上來的熱氣騰騰的土豆做出無比厭惡的表情。

因為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詞彙量都比較有限,

不足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他們只能以行動——甚至是比較誇張的行動來傳達他想傳達的重點。 (這其實是人之常情。 想像一下, 當你身處語言不通的異鄉, 不是也一樣要用誇張的手勢和表情來試圖與人交流嗎?)雖然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發作會讓你覺得不可理喻, 但他們這些怪異的表現卻總有一個有理有據的緣由:爭取獨立、要求平靜的生活或者是處於某種欲望……兒童心理和行為學家一起開發了這本小小的“兒童心情辭典”, 希望可以幫助你瞭解在寶貝內心世界發生的一切。

場景一:母女間的小較量孩子的行為:你1歲的孩子一進臥室就一頭撲向一疊你剛剛疊好的乾淨衣服。

你溫和地對她說:“寶貝兒, 別碰那些衣服。 ”她回頭沖你笑笑。 你的聲音變得更加嚴厲了:“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她卻開始用腳踢那些衣服, 很開心的樣子。 現在, 你開始大聲嚷嚷了:“馬上給我停下來!”孩子停了下來, 明顯是被你的聲音嚇到了。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你想讓我別那麼做, 只要說‘不行’就可以了。 我聽不懂你說的什麼‘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是什麼意思。 那個句子太複雜了。 還有, 為什麼你不肯讓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剛才看見你也在弄他們呀, 你可以, 我為什麼不能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兒童行為專家nelson教授告訴我們, 1歲左右的孩子對詞彙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如果你說“不要碰桌子”,

孩子的大腦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 也就是說, 他聽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 所以, 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 還不如簡單地告訴他:“不行!”並且重複幾次——因為我們不敢確定你說一次孩子就聽清楚了。 要想效果再好一些, 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 轉移他的注意力, 並滿足他想找點樂子的願望。

場景二:一場玩具保衛戰孩子的行為:和小朋友玩的時候, 鄰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兒的天線寶寶玩具。 “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著撲了過去。 你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就輪到她玩了。 但沒有人聽你的, 一場爭奪戰已經開始了。

解讀寶貝心思:“讓別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瘋了吧!我怎麼沒看到你讓別人分享你的東西呢——比如你的車、你的電話,

還有你的錢包!還有, 你老是說‘幾分鐘’, ‘幾分鐘’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先找到這個叫做‘幾分鐘’的東西, 那它也是我的, 不給別人!!”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根本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還有, 他們對於時間, 幾乎沒有概念。 所以, 改變一下戰略吧。 你可以這麼說:“等到廣播裡的這首歌唱完了, 就輪到你玩玩具。 ”同時, 為了避免“戰爭”, 你可以在孩子的小夥伴們來訪前, 先把他們最常爭搶的玩具收起來。 別太擔心, 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學會分享與禮貌, 只是現在你還需要耐心地給他們當當裁判。

場景三:馬戲演出意外前奏孩子的行為:你計畫了很久, 咬牙買了昂貴的票,

預備帶孩子去看大馬戲團的演出。 之所以這麼做, 是因為你自己小時候想看一場馬戲的那種渴望至今還銘記在心。 可是, 當你們在喧鬧看臺的第一排就坐, 演出開始的時候, 孩子卻開始又哭又喊, 吵著要回家。

解讀寶貝心思:“這裡又吵又擁擠, 每個人都穿著奇怪的衣服跳來跳去, 就像我在動畫片裡看到的小怪物。 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只想離開這裡!”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 很多你認為會讓你的孩子高興的東西其實往往會嚇著他們。 如果你打算帶孩子去參加某些隆重而且熱鬧的活動, 最好多花些心思幫他做好心理準備。 可以給他看一些與他將要面對的場景相同的錄相、書等。 耐心地給他講講他將會遇到些什麼狀況。 這樣,等他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場景四:遭遇一相情願的尷尬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到海邊玩,兒子專心地在沙灘上挖一個坑。這時,你發現了一隻小螃蟹——一定能讓兒子高興得尖叫起來的東西。你試圖吸引兒子的注意力,但他卻毫無反應,依舊繼續他枯燥的,在你看來毫無意義的挖沙遊戲。

解讀寶貝心思:“當我正在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別試圖用你認為有意思的東西來轉移我的注意力。把心思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對我來說實在太麻煩了。”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當你發現了新鮮有趣的東西,當然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但小孩子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行動。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如果你真的很想讓他看那只小螃蟹,最好把螃蟹放進小盒子裡,遞給孩子,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看。要知道,專注地玩耍可以鍛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對他來說也很重要哦。

場景五:令人費解的執著孩子的行為:玩“認形狀”的遊戲時,你18個月大的女兒一次又一次地試圖將一個三角形的積木塞進一個方形的孔裡。你把那個三角從孩子手裡拿走,試圖演示三角應該放進三角形的孔。可是小傢伙絲毫不理會,還在爭搶中用一個大方塊積木打了你的頭。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我不是嘗試過各種可能的方法,我怎麼能知道那個三角不能塞進方孔裡呢?我不但要學習瞭解我能做什麼事,還得知道我不能做什麼。還有,別以為我是白費力氣,我是在練習我的精細動作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在你試圖幫助孩子之前,先問問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如果他在拒絕你的同時又顯得很焦躁,你可以試試溫柔地把著他的手給他一點指引,但保證是他自己在完成“工作”。很多時候,做父母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在你的孩子慢慢適應自己越來越能幹的同時,你也需要適應自己越來越不被需要。

孩子的三種基本情緒解讀

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認識到,寶寶的情緒表現對他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專家指出:三歲前是培養嬰幼兒情商的黃金時期,父母能夠正確解讀寶寶的情緒,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情商培養和身體健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嬰幼兒最常出現的情緒有三種:

1、依戀

依戀情緒主要表現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裡,嬰兒開始對媽媽有特別的反應,如他更喜歡看著媽媽的臉,更多地對著媽媽笑,而媽媽的出現和擁抱,都容易使嬰兒消除不安和停止哭泣。

如果媽媽能夠讀懂嬰兒依戀的信號,並積極以眼神、微笑、語言作為回應,就能讓嬰兒感覺到自己的需求被關注,從而產生極大的安全感,這種和諧的回應,能促進 母子間的親密感情;相反的,如果寶寶的需求得不到回應,那麼這種依戀的建立就會消失,從而影響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2、害怕

心理專家認為,嬰幼兒會害怕是一種健康、自然的現象,並不說明他膽小,而且害怕是嬰兒最早出現的情緒之一。但是如果幼兒經常出現害怕的情緒,或因為害怕而 導致情緒緊張、焦慮,從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會對他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甚至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父母要隨時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判斷出幼兒是否處於 害怕的情緒之中,並用語言和擁抱的方式安慰幼兒的不良情緒。

3、認生

認生也是嬰幼兒記憶能力發展的一種表現。心理專家指出,8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能從長相、聲音來區分誰是熟悉的人,誰是陌生人,並且會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旁人。

但是過度的認生,並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成長,所以父母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與他人溝通的環境,避免寶寶出現過度認生的狀況。如果孩子從小就經常與陌生人打交 道,或者說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那麼他認生的反應可能就不會那麼強烈;另外,父母也要懂得放手,要多鼓勵寶寶主動與人打交道,要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探索這個 世界,這樣他的認生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3~6歲寶寶情緒的特點

易衝動

3~6歲寶寶的內抑制發展差,控制力弱,言語的調節功能不完善,因此當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兒童時,情緒就會出現爆發性,常從一端迅速發展到情緒的另一端。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情緒易波動,極不穩定。所以,這個時期孩子的臉就象春天的天氣那樣多變,說哭就哭,說笑就笑。

易外露

這個時期的寶寶控制力發展差,他們的情緒變化毫不隱藏地表現出來,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如,不高興就哭,高興、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憤怒就瞪眼跺腳,有高興的事就要向親近的人訴說。

易感染

寶寶的情緒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媽媽離去、新朋友出現……都會使他們的情緒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緒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很多時候情緒不是由寶寶自身發出來的,而是因周圍人的情緒波動而引起的。在幼稚園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哭起來,整個場面會變得混亂極了。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控制能力加強,這些情緒特徵就會逐漸減少,情緒的控制力、穩定性也隨之提高。

3~6歲寶寶情緒的發展

道德感

三歲以後,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在兒童與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觸到社會人群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醜的體驗和評價。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成人的評價和語言強化下發展起來的。兒童瞭解了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成人誇獎了他,他得到了肯定,體驗到滿意愉快的體驗,又在成人的語言的指導下得到強化。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的和不愉快的體驗。他們開始按照社會行為標準認識好壞、美醜,使道德感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多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同時要用誇獎來鞏固孩子的利他行為。如,孩子會主動地擦桌子,給奶奶洗蘋果,爸爸媽媽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誇獎,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為自己而驕傲。

審美感

孩子在成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體驗和言語的直接影響下,能直接感知到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圍和諧的事物、優秀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等。讓孩子在欣賞這些事物中,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審美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的鮮豔的顏色、新穎的形狀、勻稱的位置和圖案開始的。到5~6歲,由於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和成人的指導,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兒童就能從生活中分辨美醜,知道什麼圖畫美,什麼音樂好聽,什麼語言美,什麼行為美。這樣就產生了對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悅的情緒體驗。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多讓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聰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運用它們來觀察我們美麗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帶他們走出家門,到博物館、公園、湖邊、草地……去暢遊,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孩子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銳,藝術修養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 。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規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後,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現。成人這時也不必發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行。

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道德感

三歲以後,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在兒童與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觸到社會人群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醜的體驗和評價。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成人的評價和語言強化下發展起來的。兒童瞭解了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成人誇獎了他,他得到了肯定,體驗到滿意愉快的體驗,又在成人的語言的指導下得到強化。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的和不愉快的體驗。他們開始按照社會行為標準認識好壞、美醜,使道德感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多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同時要用誇獎來鞏固孩子的利他行為。如,孩子會主動地擦桌子,給奶奶洗蘋果,爸爸媽媽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誇獎,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為自己而驕傲。

審美感

孩子在成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體驗和言語的直接影響下,能直接感知到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圍和諧的事物、優秀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等。讓孩子在欣賞這些事物中,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審美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的鮮豔的顏色、新穎的形狀、勻稱的位置和圖案開始的。到5~6歲,由於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和成人的指導,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兒童就能從生活中分辨美醜,知道什麼圖畫美,什麼音樂好聽,什麼語言美,什麼行為美。這樣就產生了對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悅的情緒體驗。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多讓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聰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運用它們來觀察我們美麗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帶他們走出家門,到博物館、公園、湖邊、草地……去暢遊,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孩子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銳,藝術修養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 。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規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後,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現。成人這時也不必發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行。

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這樣,等他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場景四:遭遇一相情願的尷尬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到海邊玩,兒子專心地在沙灘上挖一個坑。這時,你發現了一隻小螃蟹——一定能讓兒子高興得尖叫起來的東西。你試圖吸引兒子的注意力,但他卻毫無反應,依舊繼續他枯燥的,在你看來毫無意義的挖沙遊戲。

解讀寶貝心思:“當我正在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別試圖用你認為有意思的東西來轉移我的注意力。把心思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對我來說實在太麻煩了。”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當你發現了新鮮有趣的東西,當然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但小孩子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行動。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如果你真的很想讓他看那只小螃蟹,最好把螃蟹放進小盒子裡,遞給孩子,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看。要知道,專注地玩耍可以鍛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對他來說也很重要哦。

場景五:令人費解的執著孩子的行為:玩“認形狀”的遊戲時,你18個月大的女兒一次又一次地試圖將一個三角形的積木塞進一個方形的孔裡。你把那個三角從孩子手裡拿走,試圖演示三角應該放進三角形的孔。可是小傢伙絲毫不理會,還在爭搶中用一個大方塊積木打了你的頭。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我不是嘗試過各種可能的方法,我怎麼能知道那個三角不能塞進方孔裡呢?我不但要學習瞭解我能做什麼事,還得知道我不能做什麼。還有,別以為我是白費力氣,我是在練習我的精細動作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在你試圖幫助孩子之前,先問問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如果他在拒絕你的同時又顯得很焦躁,你可以試試溫柔地把著他的手給他一點指引,但保證是他自己在完成“工作”。很多時候,做父母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在你的孩子慢慢適應自己越來越能幹的同時,你也需要適應自己越來越不被需要。

孩子的三種基本情緒解讀

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認識到,寶寶的情緒表現對他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專家指出:三歲前是培養嬰幼兒情商的黃金時期,父母能夠正確解讀寶寶的情緒,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情商培養和身體健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嬰幼兒最常出現的情緒有三種:

1、依戀

依戀情緒主要表現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裡,嬰兒開始對媽媽有特別的反應,如他更喜歡看著媽媽的臉,更多地對著媽媽笑,而媽媽的出現和擁抱,都容易使嬰兒消除不安和停止哭泣。

如果媽媽能夠讀懂嬰兒依戀的信號,並積極以眼神、微笑、語言作為回應,就能讓嬰兒感覺到自己的需求被關注,從而產生極大的安全感,這種和諧的回應,能促進 母子間的親密感情;相反的,如果寶寶的需求得不到回應,那麼這種依戀的建立就會消失,從而影響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2、害怕

心理專家認為,嬰幼兒會害怕是一種健康、自然的現象,並不說明他膽小,而且害怕是嬰兒最早出現的情緒之一。但是如果幼兒經常出現害怕的情緒,或因為害怕而 導致情緒緊張、焦慮,從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會對他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甚至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父母要隨時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判斷出幼兒是否處於 害怕的情緒之中,並用語言和擁抱的方式安慰幼兒的不良情緒。

3、認生

認生也是嬰幼兒記憶能力發展的一種表現。心理專家指出,8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能從長相、聲音來區分誰是熟悉的人,誰是陌生人,並且會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旁人。

但是過度的認生,並不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成長,所以父母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與他人溝通的環境,避免寶寶出現過度認生的狀況。如果孩子從小就經常與陌生人打交 道,或者說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那麼他認生的反應可能就不會那麼強烈;另外,父母也要懂得放手,要多鼓勵寶寶主動與人打交道,要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探索這個 世界,這樣他的認生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3~6歲寶寶情緒的特點

易衝動

3~6歲寶寶的內抑制發展差,控制力弱,言語的調節功能不完善,因此當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兒童時,情緒就會出現爆發性,常從一端迅速發展到情緒的另一端。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情緒易波動,極不穩定。所以,這個時期孩子的臉就象春天的天氣那樣多變,說哭就哭,說笑就笑。

易外露

這個時期的寶寶控制力發展差,他們的情緒變化毫不隱藏地表現出來,而且擅長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如,不高興就哭,高興、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憤怒就瞪眼跺腳,有高興的事就要向親近的人訴說。

易感染

寶寶的情緒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媽媽離去、新朋友出現……都會使他們的情緒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緒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很多時候情緒不是由寶寶自身發出來的,而是因周圍人的情緒波動而引起的。在幼稚園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哭起來,整個場面會變得混亂極了。以後隨著年齡增長,控制能力加強,這些情緒特徵就會逐漸減少,情緒的控制力、穩定性也隨之提高。

3~6歲寶寶情緒的發展

道德感

三歲以後,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在兒童與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觸到社會人群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醜的體驗和評價。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成人的評價和語言強化下發展起來的。兒童瞭解了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成人誇獎了他,他得到了肯定,體驗到滿意愉快的體驗,又在成人的語言的指導下得到強化。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的和不愉快的體驗。他們開始按照社會行為標準認識好壞、美醜,使道德感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多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同時要用誇獎來鞏固孩子的利他行為。如,孩子會主動地擦桌子,給奶奶洗蘋果,爸爸媽媽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誇獎,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為自己而驕傲。

審美感

孩子在成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體驗和言語的直接影響下,能直接感知到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圍和諧的事物、優秀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等。讓孩子在欣賞這些事物中,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審美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的鮮豔的顏色、新穎的形狀、勻稱的位置和圖案開始的。到5~6歲,由於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和成人的指導,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兒童就能從生活中分辨美醜,知道什麼圖畫美,什麼音樂好聽,什麼語言美,什麼行為美。這樣就產生了對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悅的情緒體驗。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多讓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聰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運用它們來觀察我們美麗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帶他們走出家門,到博物館、公園、湖邊、草地……去暢遊,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孩子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銳,藝術修養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 。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規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後,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現。成人這時也不必發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行。

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道德感

三歲以後,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在兒童與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觸到社會人群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醜的體驗和評價。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在成人的評價和語言強化下發展起來的。兒童瞭解了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成人誇獎了他,他得到了肯定,體驗到滿意愉快的體驗,又在成人的語言的指導下得到強化。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的和不愉快的體驗。他們開始按照社會行為標準認識好壞、美醜,使道德感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多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同時要用誇獎來鞏固孩子的利他行為。如,孩子會主動地擦桌子,給奶奶洗蘋果,爸爸媽媽要給他多多的鼓勵和誇獎,讓孩子體會到自豪感,為自己而驕傲。

審美感

孩子在成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體驗和言語的直接影響下,能直接感知到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連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圍和諧的事物、優秀的美術、音樂、文學作品等。讓孩子在欣賞這些事物中,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審美感,就是從這些事物的鮮豔的顏色、新穎的形狀、勻稱的位置和圖案開始的。到5~6歲,由於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和成人的指導,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增強。兒童就能從生活中分辨美醜,知道什麼圖畫美,什麼音樂好聽,什麼語言美,什麼行為美。這樣就產生了對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悅的情緒體驗。 這時候,爸爸媽媽要多讓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聰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運用它們來觀察我們美麗的世界。有時間的時候帶他們走出家門,到博物館、公園、湖邊、草地……去暢遊,去欣賞美麗的事物,孩子對事物的感覺會更加敏銳,藝術修養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 。

兒童在5~6歲時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開始使用一定的策略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了簡單的表現規則。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後,為了逃避懲罰,掩飾自己的負罪感,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孩子會學會撒謊,但是他們的策略是簡單的,很容易被成人發現。成人這時也不必發怒,要先檢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講清楚道理,同時要記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懲罰的,就一定要執行。

此時的爸爸媽媽,更要細微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真正的想法,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應對方法,這樣孩子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