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懼老心理危害大善於調適壽命長

周老師已經退休三年多了,兒子結婚不久,沒有孩子。 她的朋友都很羡慕她,說她天天跟老伴一起享清福,實在太舒服了。 但周老師總是覺得日子非常無聊,還覺得自己在這種無聊的日子裡越來越老,這麼一想,就覺得很慌張。 她最近特別敏感,人家說一句她很年輕她就會開心很久,如果人家不贊她年輕,她就會整整一天心情不好。 其實,人到晚年,受臨終生命的促動,往往懷有強烈的懼老心理。

人類本來就具有趨向“不衰”和盼望長壽的衝動,這種衝動愈大懼老心理就愈加強烈。 因此,對衰老極度敏感,全神貫注的結果是自我暗示,自我加壓,形成了種種懼老表現。

不妨把幾種突出的表現談一談:

偏激

表現為兩個相反的偏激趨向。 一種趨向是以衰老認定自我價值,以點代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朽木無用”。 自我評價過低必然引起自責、自卑、自憐和自貶。 另一種趨向是以衰老的需要,過高要求別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關心、照顧,卻忽視他人及社會的實際條件、能力和可能性。 如此心理落差反過來又激化了偏激,即,由此自暴自棄,產生對他人的抱怨和不滿。

疑病 無病亦疑,有病更疑。 即使是對一些輕傷小恙也自認為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間或談病色變,問病又止,求醫換藥不斷。 心理緊張,表現為惶惶不安。 疑病使人對衰退的功能極度敏感。

他們似乎有一種特殊能力,即一般人不能感覺到的體內變化和體驗不到的痛苦他們皆有所感。 他們以假設對“疾病”描述得活龍活現。 諸如,心臟跳動、胃腸蠕動如何反常、苦不堪言等。 這些不良“感覺”往往又成為新的“病態”先兆,使其疑病心理加重。

孤獨

自我評價過低,生存意識消極及對他人的不滿和抱怨,結果,自我行為約束和自我精神“封鎖”加大了與社會的疏遠,形成了孤獨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產生了矛盾的孤獨心理。 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懼怕期望落差帶來心理衝撞而拒絕與人交往;既行為孤獨,性情孤僻又懼怕寂寞,孤傲的態度使人望而生畏,難於接近,與周圍人的距離拉大又促使了孤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