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在中醫學中沒有相應的名稱, 但《金匱要略》、《醫宗金鑒》等醫學典籍中描述的病情與之類似;從皮損特點來看, 與“紅蝴蝶斑”、“貓眼瘡”、“馬纓丹”等病名類似;從受累臟器表現來看, 又可歸屬於“痹證”、“虛勞”等病, 近代有一些中醫學者建議把中西醫病名結合起來, 稱為“陽毒性紅斑狼瘡”、“狼瘡腎性水腫”等。 不論病名如何, 其本質無外乎臟腑內傷, 外感邪毒, 與臟腑損害有關的紅斑狼瘡分型為以下2種。
1、肝腎陰虛
也稱陰虛內熱型, 患者表現為低熱纏綿或稍事活動後即熱度升高, 神疲乏力, 頭暈耳鳴, 口乾舌燥,
2、脾腎陽虛
患者表現為面色咣白少華, 兩顴隱紅, 肋脅脹滿, 心悸氣短, 下肢浮腫, 精神萎靡, 周身無力, 足底跟痛, 畏寒, 小便不利, 大便溏薄。 舌淡體胖, 苔色白潤, 脈沉細弱。 此型多見於紅斑狼瘡晚期或合併有狼瘡性腎炎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病程超過5年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