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發病率並非很高, 多數是同急性泌尿系感染密切相關。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類型也與泌尿系感染者相似, 主要為大腸桿菌, 其次為變形桿菌、克雷白氏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 較少見的有大腸球菌、沙門菌屬和其他少見的革蘭氏陽性菌。 大多數學者認為, 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要的引起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可導致前列腺部分或全部明顯的炎症反應。 一般分3期:
1.充血期 後尿道、前列腺管其周圍間組織表現為充血、水腫及圓細胞浸潤,
2.水泡期 各個腺泡管有上皮脫落和膿細胞浸潤, 由於炎症發展而充血水腫加劇, 管腔狹窄閉塞。 可形成假性膿腫或小膿腫。
3.實質期 病變再發展, 間質內嗜酸性細胞浸潤, 擴展到實質, 形成小膿腫。 上皮壞死脫落, 腺腔因而不易分辨。 小膿腫逐漸增大, 侵入更多的實質和周圍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