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是北方人主要的食物, 其味香, 又有飽腹感, 是人們早餐的主食。 但是很多饅頭吃了會致癌, 下面一起來看看。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 各種地域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北方人最常吃的就是饅頭。 但是很多饅頭會讓癌症纏身。
“白胖胖”的饅頭不能吃
很多消費者有“好色”、“喜白”的心理, 這便為一些不法商販所利用, 提供了謀財害命的便捷門道。
如今許多市售的饅頭、花卷、包子、粉絲、銀耳和其他一些水發食品, 色澤潔白, 感官性狀良好。 為什麼饅頭會變得如此白白胖胖?為什麼魷魚等海產品會變得如此雪白豐滿呢?原來是不法商販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一種叫做雕白塊的食品增白劑。
雕白塊主要成分是大名鼎鼎的甲醛, 甲醛不必多說, 是一種原生質毒物, 與人體組織有較強的親和力, 可使蛋白質凝固變性、細胞組織死亡。 專家研究發現, 甲醛還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質, 作用於細胞的DNA(去氧核糖核酸), 能激發和誘導細胞突變,
吃烤饅頭片致癌
很多年以來, 人們一直堅信, 澱粉類食物高溫加熱不會有任何不良物質產生, 甚至焦糊之後還有利於消化。 比如, 人們吃烤糊的饅頭片來治療胃病, 吃烤焦的麥芽來治療消化不良。 不過, 就在10年前, 瑞典科學家發現, 高溫加熱的澱粉類食物會產生丙烯醯胺, 而且數量還不算太少。
這個發現相當轟動, 在短短的10年中,
美拉德反應是何方神聖?美拉德反應是烹調中最受人們熱愛的一系列反應, 它可以讓食物產生美妙的香氣和誘人的顏色。 人們把白色的麵包胚和蛋糕坯放入烤箱, 烤成時就有了紅褐色的顏色和濃濃的香氣, 而這顏色和味道全拜美拉德反應所賜。 烤千層餅、炸油條、炸麻花、烤餅乾、炸薯片等食品, 如果沒有了這個反應,
然而, 不幸的是, 正是這種誘人的反應, 給我們的食物帶來了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產生的最佳條件和美拉德反應幾乎完全一致。 比如說, 這個反應在130~180℃之間最容易發生, 120℃以下丙烯醯胺產量非常少, 160℃以上產量快速增加, 而160℃正好是人們日常炒菜和油炸的起點溫度。 一般來說, 丙烯醯胺的產量, 和食物中美拉德反應的程度呈現正相關。 同一種含澱粉食物, 經過熱烹調之後顏色越深重, 香味越濃郁, 丙烯醯胺的產量也會越高。
溫馨提醒:異常好看的食物往往有“毒”, 所以“白胖胖”的饅頭千萬不能買。 烤饅頭片也不要烤到太黃的程度。 對於餅乾等用麵粉製作的零食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