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院內科將胃癌分為五型
1、濕熱陰虛型
由於熱邪化火傷氣, 煎灼胃陰, 熱毒蘊之, 發為癌瘤, 表現為胃脘疼痛, 食減脹滿, 口幹唇燥, 大便秘結,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手足心熱, 舌質紅絳, 無苔或少苔, 脈細數。 治則以清熱角毒, 養陰生津。 可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大青葉、板蘭根, 蘭枝蓮、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支花、土茯苓等。
2、痰濕結聚型
由於脾胃虛弱, 不能運化水濕, 水濕凝滯, 蘊結日久, 而成痰結腫塊, 症見胃脘疼痛, 食減腹脹, 呃逆嘔吐、湧泛清水痰延, 胃脘包塊痞硬, 治則以消痰散結, 常用瓜蔞、生牡蠣、半百夏、皂角刺、夏枯草、象貝母、海藻、昆布、南星、海浮石、山慈菇、黃藥子、寧藶子等,
3、肝胃不和型
多見於胃癌早期, 由於情感刺激或飲食不當, 肝氣不舒, 橫逆犯胃, 胃失和降, 出現胸脅胃脘脹痛, 呃逆噯氣, 心煩口若等症。 治則以舒肝和胃, 理氣降逆, 常選用柴胡、枳實、枳殼、青皮、香附、木香、隆香、旋覆花、厚撲、砂仁、元胡等。
4、氣滯血瘀型
肝胃不和, 逆氣阻滯, 氣行不暢, 則引起血淤, 積久成塊。 症見胃痛固定, 面赤煩渴, 舌質暗紅, 有淤點淤斑, 脈弦或澀, 治則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 常用理氣藥物如上述;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川芎、當歸、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王不留行、土鼈、穿山甲、澤蘭、蒲黃、王靈脂、郁金、赭石等。
5、脾腎陽虛型
由於病邪日久, 耗精傷血, 損及元氣, 表現為脾腎兩虛, 氣血雙虧。 症見胃脘陷痛, 食後脹滿, 呃逆噯氣, 肢倦乏力, 面削形瘦, 皮色蒼淡, 舌質淡胖, 苔薄白, 脈沉細弱。 治則以益氣健脾, 溫腎壯陽。 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後天之宗, 益氣健脾能增強機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加強機體抗癌能力, 常用藥物有黃芪、常參、甘草、白術、茯苓、山藥等。 溫補腎陽藥有附子、肉桂、鹿角、仙靈脾、蓯蓉、巴戟、補骨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