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學好中醫的治療基礎, 首先就要學會幾種氣機的條暢, 先了解氣有哪些功能之後再去學習幾種氣機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 很多人覺得這個概念很多、很難學,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些簡單易學的口訣給大家。
中醫學基礎理論之中的核心內容部分氣性功能十六字為, 溫熱涼寒, 乾燥潤濕, 升浮降沉, 發散收斂等, 它們是互相結合的, 不會孤立存在, 只有真正理解透了才會在實踐中發揮更好的運用。
一 氣性功能八種
溫升, 熱浮, 涼降, 寒沉。 幹發, 燥散, 潤收, 濕斂。
二 氣性共存八種
溫幹, 溫潤, 熱濕,
三 功能共存八種
升發, 升收, 浮散, 浮斂, 降發, 降收, 沉斂, 沉散。
四 八種氣性結合八種功能
溫幹主升發。 溫潤主升收。 熱濕主浮斂。 熱燥主浮散。 涼幹主降發。 涼潤主降收。 寒濕主沉斂。 寒燥主沉散。
五 八種功能克八種氣性
升發克涼潤。 升收克涼幹。 浮散克寒濕。 浮斂克寒燥。 降發克溫潤。 降收克溫幹。 沉斂克熱燥。 沉散克濕熱。
一 升發克涼潤;具有升發功能的溫幹氣性藥物治涼潤氣性的證病。
二 升收克涼幹;具有升收功能的溫潤氣性藥物治涼幹氣性的證病。
三 浮散克寒濕;具有浮散功能的熱燥氣性藥物治寒濕氣性的證病。
四 浮斂克寒燥;具有浮斂功能的熱濕氣性藥物治寒燥氣性的證病。
五 降發克溫潤;具有降發功能的涼幹氣性藥物治溫潤氣性的證病。
六 降收克溫幹;具有降收功能的涼潤氣性藥物治溫幹氣性的證病。
七 沉斂克熱燥;具有沉斂功能的寒濕氣性藥物治熱燥氣性的證病。
八 沉散克濕熱;具有沉散功能的寒燥氣性藥物治濕熱氣性的證病。
以上是經過民間的中醫名家總結出來的, 簡單易學能幫大家很快的記住這幾個氣性之間的關係, 對於想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是很很不錯的啟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