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都是你這面“哈哈鏡”惹得禍

文/兒童哲學啟蒙

“誇”大的孩子,

自大;

“罵”大的孩子,

自卑。

你究竟是一面怎樣的鏡子?

“誇”與“罵”, 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溝通方式。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希望在“誇”與“罵”之間尋求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既不膨脹孩子, 又不打擊孩子。

然而, 做到“恰到好處”、“恰如其縫”好像並不容易。

實際上, “誇”與“罵”對應的無非就是“表揚”與“批評”。

我們在這之中需要完成的使命便是——客觀、真實、有效, 剩餘的都交給孩子。

因為, 不切實際的表揚, 口不擇言的批評, 只會將孩子推向你所希望的另一邊。

不切實際的表揚, 往往因為內容空泛、言行過度、資訊失真,

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評估與信念好高騖遠, 脫離真實, 在行為上表現出盲目自大, 過度自戀。 口不擇言的批評, 往往因為影射人格、打擊自尊、不被肯定, 導致孩子對自己的評估與信念失去信心, 產生落差, 在行為上表現出自我輕視, 過度自卑。 但無論是“不切實際的表揚”, 還是“口不擇言的批評”, 它們都可能使孩子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 顯得急躁、焦慮, 更容易自暴自棄。

在這背後, 折射出的似乎是孩子缺乏耐心、毅力等問題。

其實, 不僅如此, 它還事關兒童的哲學建構的成敗。

因為, 我們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孩子透過這面鏡子, 認識與評估自我, 感受與瞭解世界, 思考與總結屬於他自己的經驗。

當孩子站在這面鏡子之前,

你的表揚和批評就是你回饋給孩子的資訊。

事實上, 若想“表揚”和“批評”變得客觀、真實、有效, 爸爸媽媽們就不得不調整鏡面, 至少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面“哈哈鏡”。

譬如, 你對孩子的表揚如果只浮在“真棒、真厲害、漂亮、聰明、……”等表像上, 那麼孩子只能以這些外在的表像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 博取對自己和他人的自我滿足。 相反, 你對孩子的表揚如果是一些事關具體的行為或內在品質, 如“認真、努力、勤奮、進步、……”等, 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會移向這些要素, 逐漸形成內省的思考習慣。 批評同樣是具體的, 而且對事不對人, 這樣孩子才能從鏡子中窺見自己的行為。

當然, 我們不能將“批評”等同於“指責”。

批評是基於客觀事實提出的建設性的意見,

而指責更多地是基於情緒感受作出的破壞性選擇。

你把指責等同於批評——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無法接受或不願接受的原因。

從“兒童哲學啟蒙”的角度來說, 表揚與批評對孩子來說, 有著更為隱秘的哲學認知動機。

他們往往會根據這面鏡子, 對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作出簡單的“好壞”、“行與不行”、“喜歡或不喜歡”等等區分。

這一區分與孩子的思考和行為有著天然的聯繫。

這種聯繫, 便是孩子精神世界中不斷發展變化的他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表揚”是對正確的思考與行為的確認的思考過程的結果, “批評”是對不切實際的思考與行為的批判的思考過程的結果。

可是, 如果你豎在孩子眼前的這面鏡子是一面徹頭徹尾的哈哈鏡,

那麼這一關係必然扭曲。

因此, 在“兒童哲學啟蒙”看來, 孩子的自我建構離不開客觀、真實、有效的現實環境, 這其中就包括你這面鏡子。

“誇”大的孩子自大, “罵”大的孩子自卑。 只因為, 有你這面哈哈鏡。

關聯閱讀推薦:

《爆料:你的情緒問題, 全是你的認知問題!》

《被低情商的人拒絕, 是一種什麼感受》

《“騙”大的孩子就是這麼優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