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教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四大心理效應!

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方式, 能迅速瞭解孩子是否懂了, 懂了多少, 因此成為受家長歡迎, 即使花重金也在所不惜。 不過, 專家指出, 在家教過程中, 應注意觀察所教物件的心理狀態反應, 適時地調整教學方案, 方能舉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家教可能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心理效應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加以介紹:木桶效應、蝴蝶效應、登門檻效應、超限效應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 它盛水的多少, 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 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

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 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 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 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 就應及時提醒孩子, 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 做到“取長補短”。

據研究, 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 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 幾星期後, 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 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 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 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 教育孩子無小事。 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 正確和恰當的,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 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 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 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 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 則更容易達到目標,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 例如, 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 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 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 然後逐漸提高要求, 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

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使人感動, 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 不僅未捐錢, 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如, 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 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 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 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 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 應對孩子“犯一次錯,

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 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 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這樣, 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 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