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便秘外敷療法

外敷療法是中醫外治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 外敷療法的理論基礎在於人體的皮膚、黏膜及腧穴等部位可以吸收敷貼於局部的藥物成分, 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蝕瘡去腐、扶正祛邪等作用, 從而調整臟腑功能, 糾正陰陽偏盛偏衰, 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外敷療法可以將藥物製成膏、丹、丸、散、糊、餅等不同劑型, 所以應用起來非常方便, 療效也很顯著。

1.實熱型:症見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面赤身熱, 或兼有腹脹, 腹痛, 口幹, 口臭。

甘遂糊

【組成】甘遂3g。

【用法】將甘遂研末備用。

將藥末用薑汁調糊, 貼于支溝、天樞上。 以艾卷隔藥熏灸。

【說明】一般於藥後6~24小時氣通排便。

大黃膏

【組成】大黃、玄明粉、生地、當歸、枳實各32g、厚樸、陳皮、木香、檳榔、桃仁、紅花各15g。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末調勻, 入麻油熬, 再以黃丹收膏。 將藥膏貼于神闕處。

【說明】每天換藥1次。

蝸牛麝香糊

【組成】蝸牛連殼5~6個、麝香0.15g。

【用法】上藥搗爛為糊。 將以上藥糊敷於神穴處。

【說明】每天換藥1次。

2.氣虛型:症見雖有便意, 但每於臨廁之時卻努掙乏力, 掙則汗出, 氣短, 大便幹硬, 便後疲乏, 面色晄白, 神疲氣怯。

芪香貼

【組成】黃芪5g、吳茱萸3g、木香5g、厚樸5g、白術5g。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 用薑汁調藥末炒熱後貼於足三裡、神闕。

【說明】一般藥後6-24小時氣通排便。

蔥薑餅

【組成】蔥白50g(連須不洗,

擦去泥)、生薑30g、食鹽15g、淡豆鼓37粒。

【用法】混合搗融, 製成圓餅。 將製成的圓餅, 放火上供熱, 置於穴上, 繃帶固定, 冷後再換。

【說明】一般12~24小時氣通自愈。

3.虛寒型:症見大便艱澀, 排出困難, 小便清長, 面色晄白, 喜熱怕冷, 四肢不溫, 腹中冷痛。

蔥醋糊

【組成】大蔥適量、醋適量。

【用法】將大蔥切碎搗爛, 加醋適量調成糊狀。 將大蔥糊敷于神闕。

【說明】每天敷芪3次, 每次30~60分鐘。

肉桂麝香粉

【組成】肉桂3g、麝香0.3g、食鹽5g(炒)。

【用法】三味藥混合輾為細末, 為1次量。 取藥末撒于神闕內, 以艾葉揉碎做成圓柱形, 放藥物上面, 用火點燃灸之。

【說明】一般5~7壯即通。

注意

1.使用外敷療法後, 若局部出現的皮膚焮紅, 或起丘疹, 或發生小皰, 瘙癢異常, 甚至潰爛等皮膚過敏的反應, 或局部潰瘍,

膿水過多, 淹漬瘡口, 浸淫皮膚, 從而引起皮膚濕瘡者, 應及時停止外敷療法。

2.外敷局部宜用繃帶、紗布等固定藥物, 以免脫落。

3.對於在臍部進行外敷療法時, 應注意清潔臍部, 如臍部有感染者禁用。 敷藥後注意臍部的反應, 如出現紅腫癢痛或其他不適, 應立即將藥物清洗乾淨, 並停止治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