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約15%的糖尿病患者失去雙腿 這是為什麼

每30秒就有一糖尿病人失去腿

為什麼會出現糖尿病足壞疽的現象?專家解釋說,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等出現代謝紊亂, 可引起血管病變, 進而導致肢體末梢的血液迴圈變差。 與此同時,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糖水準過高則會導致人的傷口修復能力很差, 一旦發生皮膚破損, 就容易發生感染、潰瘍和流膿, 直至爛到骨頭此時就需要截肢。

據相關研究表明, 大約有15%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潰瘍, 而其中10%~14.5%的患者會因此截肢, 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 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足而失去一條腿。

糖尿病足壞疽不一定要截肢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 糖尿病足壞疽不一定要截肢。 專家解釋說, 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立足於血糖控制, 改善血液迴圈, 及時處理創面三個大的方面, 只要做好這幾個方面, 就可以避免糖尿病足壞疽截肢的後果。

專家再一次提醒說, 糖尿病足壞疽不一定要截肢。 但如果糖尿病患者感覺雙腳不靈敏, 為了避免小傷口引起大危害, 最好堅持每天做雙腳檢查, 一旦發現傷口, 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處理。

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

1.早期

感覺改變通常呈襪套樣表現, 首先累及肢體遠端, 然後向近端發展。 輕觸覺、本體感覺、溫度覺和疼痛感知的共同減弱;運動神經病變表現為足內在肌萎縮,

出現爪狀趾畸形;自主神經受累表現為皮膚正常排汗、溫度及血運調節功能喪失, 導致局部組織柔韌性降低, 形成厚的胼胝以及更易破碎和開裂。

2.後期

繼上述早期神經病變引起的症狀外, 還可出現潰瘍、感染、骨髓炎、Charcot關節病等。

糖尿病足如何檢查

1.查體

應行雙下肢膝關節以下部分的徹底查體。 查體要至少每年進行一次, 對於高危人群應更為頻繁。 需要觀察記錄的問題有:步態異常、鞋子的磨損情況, 以及有無外物突入鞋內部、血管搏動、毛髮生長、皮溫和毛細血管再充盈情況、觀察足與足跟部的畸形與組織破壞、潰瘍的位置與大小、有無水腫或是炎症的表現。 還應檢查關節的穩定性以及肌肉的力量。

2.全面的神經學檢查

反射、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檢查。 定性的感覺檢查, 如輕觸覺、兩點辨別覺、針刺覺和本體感覺。 定量的感覺檢查, 最常使用Semmes-Weinstein尼龍單絲進行壓力檢查。

3.血管檢查

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檢查為動脈多普勒超聲。 其資料由絕對壓力或踝-肱指數表示。 踝-肱指數達到0.45被認為是截肢後傷口可癒合的最小值。 足趾血管壓力絕對值達到40mmHg是傷口癒合標準的最小值。 注意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出壓力值假性升高的現象。 其他的血管檢查包括皮膚灌注壓和經皮氧分壓的測定。 前者是通過試驗確定皮膚受壓後阻斷其再充盈所需的最小壓力。 後者也可用來確定截肢術後癒合的潛力。 壓力如果小於20mmHg則有很高的傷口感染風險,

而高於30mmHg表明有足夠的癒合潛力。

4.實驗室檢查

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足的護理中非常重要。 如果糖尿病代謝控制不佳則有較高發生潰瘍的風險。 如果血紅蛋白A1c(糖化血紅蛋白)升高, 則潰瘍癒合時間延長以及復發的可能性增大。 這些指標的變化預示了患者依從性和癒合最優化的情況。 此外, 還應檢查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總淋巴細胞計數。 利於組織癒合的最小值為:血清總蛋白濃度高於6.2g/dl;血清白蛋白水準高於3.5g/dl;總淋巴細胞計數大於1500/mm3。

5.影像學檢查

普通X線為一線的診斷性檢查, 用來評價應力性骨折、骨折、骨溶解/骨破壞、脫位、半脫位和足踝部骨性結構改變的情況;CT用於評估皮質骨的細節和改變效果較佳,

如評估術後骨折或融合的癒合情況。 此外, CT還可用於評估軟組織疾病, 如膿腫;MRI對於各種原因造成的軟組織和骨組織改變都非常敏感, 如應力骨折、膿腫、骨髓炎或神經性關節病變等。 但是對於分辨Charcot關節與骨髓炎有困難。 因兩種病變都有骨髓水腫與侵蝕樣改變。

糖尿病足如何預防

糖尿病足的預防意義重大。 可通過積極控制血糖從根本上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病風險。 此外, 患者需每天檢查足部及鞋子, 以發現隱匿的組織破壞與鞋子內的機械應力增高, 通過改造鞋子、模具式內墊或是鞋子加深, 可有效緩衝足部應力並提供支援保護。 (參考網站:尋醫問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