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配合蛤蚧粉。
證候表現:喘逆劇甚,
張口抬肩,
鼻煽氣促,
端坐不能平臥,
稍動則咳喘欲絕,
或有痰鳴,
心慌動悸,
煩躁不安,
面青唇紫,
汗出如珠,
肢冷,
脈浮大無根,
或見歇止,
或模糊不清
病因病機:肺氣欲絕,
心腎陽衰
治則治法:扶陽固脫,
鎮攝腎氣
方用: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配合蛤蚧粉
出處:《中醫內科學》·第一章肺系病證(卷)·第四節喘證(篇)
原文:正虛喘脫證喘逆劇甚,
張口抬肩,
鼻煽氣促,
端坐不能平臥,
稍動則咳喘欲絕,
或有痰鳴,
心慌動悸,
煩躁不安,
面青唇紫,
汗出如珠,
肢冷,
脈浮大無根,
或見歇止,
或模糊不清。
證機概要:肺氣欲絕,
心腎陽衰。
治法:扶陽固脫,
鎮攝腎氣。
代表方: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配合蛤蚧粉。
前方扶陽固脫,
後方用以鎮攝腎氣,
而蛤蚧可溫腎陽,
散陰寒,
降逆氣,
定虛喘。
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補益肺氣;山萸肉、冬蟲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攝納腎氣;龍骨、牡蠣斂汗固脫。
若陽虛甚,
氣息微弱,
汗出肢冷,
舌淡,
脈沉細,
加附子、乾薑;陰虛甚,
氣息急促,
心煩內熱,
汗出粘手,
口幹舌紅,
脈沉細數,
加麥冬、玉竹,
人參改用西洋參;神昧不清,
加丹參、遠志、菖蒲安神祛痰開竅;浮腫加茯苓、炙蟾皮、萬年青根強心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