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將中暑分為兩種 防治需做好三點

中暑是夏季最常見的一種症狀, 雖然現在立秋已經過去, 但是暑熱依舊不減。 那麼中醫有什麼妙招應對中暑呢?

中醫將中暑分為兩種

中醫會把中暑問題分為“陽暑”和“陰暑”, 陽暑問題, 通常是見於長時間在太陽暴曬下出現的中暑現象, 而陰暑問題, 則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現象的原因, 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 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

所謂“陰暑”, 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 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 例如在戶外將身體曬得很熱, 然後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或是在大汗的狀態下,

進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飲品。 這會引致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 在當下的大暑天, 解暑需要適度防曬, 避免出入溫差太大的環境, 並在因悶熱而感到不適時, 儘快往陰涼通風處讓身體散熱, 並要適當補充水分。 如能利用清早、黃昏或夜間做適量運動, 不但可健康地排汗, 而且更可促進新陳代謝, 幫助增加能量消耗和減肥

中醫如何防中暑治中暑

防中暑

泡中藥涼茶當飲料服用, 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 可參考以下配方:金銀花8克、白菊花8克、淡竹葉5克、白參10克、藿香4克、豆卷10克、用1200-1500毫升開水浸泡約1小時, 冷後適當飲用, 但陽虛之體(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拉稀等)的人應少用或不用。 出汗多時, 應注意補充水分和鹽分,

一般1000毫升冷開水中加0.9克食鹽飲用。

治中暑

1、中藥治療

輕、中度中暑, 中醫稱為暑濕傷表感冒, 以身熱、汗出、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心煩口渴、胸悶脘痞等為主要症狀。 可用清暑祛濕解表法, 藥用香薷5克、扁豆15克、厚樸5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鮮荷葉20克、鮮蘆根15克加減煎水服。 暑熱偏盛者可加黃連、山梔, 濕熱盛者可加豆卷、藿香。 此外, 服用人丹、藿香正氣水也有一定作用。 重度中暑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2、拔火罐治療

作為外感六淫之一, 暑邪在夏季可謂是遇到了主場。 夏季時節氣溫較高, 且濕度較大, 在這樣的高溫濕熱環境中待久了, 由於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 致使機體體溫調節發生障礙而引發中暑的症狀。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

對於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來說, 其主要表現為口渴、食欲不振、頭痛、頭昏、多汗、疲乏、虛弱, 噁心及嘔吐, 心悸、臉色幹紅或蒼白, 注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 體溫正常或升高等。 而重症中暑則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拔罐時可以選用大椎、委中、外關, 配合中沖、十宣、脊椎兩側、關沖, 採用單純拔罐或刺絡拔罐, 留罐5分鐘。 脊柱兩側用梅花針重叩刺3~5次後走罐。 中沖、關沖、十宣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不拔罐。

3、刮痧治療

除病人中暑症狀外, 可將右手中指彎曲, 在病人胸部皮膚上劃一下, 如有明顯的紫紅色隆起的劃痕, 就說明有'痧', 使用刮痧方法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用一枚一元的硬幣或光滑的湯匙柄(用酒精消毒)做工具,

有專門的刮痧板更好, 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潔的後頸部兩側、脊柱兩側、兩肘、頭骨上下等處刮。 刮痧前一定要把手洗乾淨, 手持刮痧板以30~45度角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順著刮, 用力均勻, 每次刮5~6遍或皮膚出現紫紅色刮痕為止。 多數病人刮後就可以感到頭腦清醒。 但如病情較重或刮痧無效, 則應及早找醫生診治, 以免耽誤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