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時節調養一下身體是很有必要的。 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天, 身體消耗大, 體內的營養物質相對缺乏, 故有體重減輕、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體虛症狀, 因此入秋後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飲食上, 可推行“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 飲食結構以清淡為主。
早秋養生食譜
1、補肺首選杏仁
蘿蔔杏仁乾薑梨, 治咳有效不求醫。
按中醫的理論, 時髒對應, 秋季屬肺。 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 補肺的有銀耳、百合、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 而其中當季最好的, 非杏仁莫屬。 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兩種,
《本草綱目》列舉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潤肺, 清積食, 散滯。 杏仁富含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具有潤肺、止咳、滑腸等功效。
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 溫熱時喝;和豬肺一起燉湯, 也有滋養緩和之效。 甜杏仁和烤過的大杏仁在超市和農貿市場都能買到, 苦杏仁一般在中藥店出售, 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潤燥首選蓮藕
荷蓮一身寶, 秋藕最補人。
立秋後空氣乾燥, 人容易煩躁不安。 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 比如:梨、甘蔗、銀耳、菊花、鴨肉、兔肉等, 其中蓮藕為首選。
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 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 作為水果生吃的, 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 粉紅透明, 軟糯清潤, 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 健脾開胃、營養豐富, 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3、養陰首選蜂蜜
朝朝鹽水, 晚晚蜜湯。
進入秋季, 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養陰的食物也有很多, 比如泥鰍、芝麻、糯米、花生、鮮山藥、梨、紅棗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 中醫認為, 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悅顏色的功效, 因此擁有“百花之精”的美名。 蜂蜜是一種非常好的能量補充品, 對於緩解疲勞效果顯著。
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 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 將雪梨挖去核,
4、調腸胃首選胡菽蘿蔔湯
胡菽蘿蔔湯, 具有消食積、化痰熱、下氣寬中、清熱解毒、溫中散寒之功效。 對胃寒所致的胃腑冷痛、腸嗚腹瀉有緩解作用, 並可促使發汗, 輔助治聞風寒感冒。 胡菽蘿蔔湯是一款最好的除燥、去寒的食譜。 作法如下:
(1)排骨放入沸騰的水中汆燙去血水, 備用。
(2)白蘿蔔洗淨切塊, 放入沸騰的水中略汆燙, 備用。
(3)將排骨、白蘿蔔、花菽、胡菽、大蒜、生薑、鹽一同放入鍋中, 再加入適量的清水, 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 直至排骨熟爛為止。
早秋養生可以多吃這些食物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
山藥:其特點是補而不滯, 不熱不燥, 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 都適合食用。
白扁豆:初秋, 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 可消暑熱、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欲。
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 有“暑天宜生藕, 秋涼宜熟藕, 生食宜鮮嫩, 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黃鱔:入秋食鱔, 不但補益力強, 對人體血糖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燒鱔段、清燉黃鱔、炒鱔絲、黃鱔粥等均可。
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壯骨的作用。
胡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 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
紅棗:紅棗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 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 效果更好。
苦瓜:苦瓜有清熱祛心火、解毒、明目、補氣益精的作用。
此外, 早秋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蜇、胡蘿蔔、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