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盧永兵治發熱昏睡案

病案一

黃某, 女, 58歲。 1991年7月16日來診, 患者在一個半月前常於夜間低熱。 一個月前突然高熱昏迷, 在某醫院內科治療, 進行各方面檢查, 組織會診兩次, 均未查得發病原因, 用過大量消炎藥、激素藥未有效, 患者一直處於高熱昏睡中。 當時病人昏睡, 呼叫未應, 但能慢慢睜開眼睛一下, 又旋即閉眼。 全身灼熱, 體溫38.7℃, 尚在敷冰。 面部、唇舌紅赤, 無舌苔, 舌尖有許多瘀點。 小便短赤, 大便1周未排。 脈細數。 處方:①每天溫開水研化安宮牛黃丸1粒, 慢慢喂飼。 ②羚羊角5克(另燉), 石膏80克, 知母10克, 黃連10克, 滑石20克, 甘草5克, 生地12克, 玄參12克, 麥冬12克,

西洋參10克(用羚羊角另燉)。 當晚煎服1劑, 次日上下午各1劑。

第2天上午二診。 述服藥當天, 體溫均在38℃左右。 呼患者名字, 能睜開眼睛1~2秒鐘, 上方再治療2天。

三診時, 病者能睜開眼睛, 問是否頭暈、胸悶熱、口幹、口苦, 能輕輕點頭。 面部、唇舌紅赤稍退。 上方改為每天煎服1劑, 服2劑。

四診時, 病者清醒, 能小聲交談, 訴頭暈, 全身乏力, 口幹、咽幹, 胸悶熱。 面部、唇舌紅赤已退, 體溫在37.5℃左右。 去安宮牛黃丸, 服上方3劑。

五診時, 病者能起坐, 對答正常, 聲低, 頭暈, 乏力, 口幹, 胸悶熱消失。 進食少量菜湯、稀粥, 脈細緩。 處方:西洋參12克(另燉), 麥冬12克, 石斛12克, 熟地10克, 丹參10克, 丹皮10克, 黃芪10克, 五味子5克, 日煎服1劑。

六診時, 病者能到室外散步, 睡眠、飲食、二便基本正常。 舌苔薄白, 脈細緩。

上方服5劑。

第10天后病人家屬電告病人身體康復。

本例高熱昏睡, 是實熱與虛熱夾雜, 擾亂神明, 首要應退熱醒神。 方中用安宮牛黃丸, 能清熱開竅化痰。 此藥高熱神志不清時用, 熱退神清停用。 湯劑中用白虎湯、六一散化裁加羚羊角, 清退暑熱之實熱。 本病未入院前有夜間低熱, 入院後又長時間高熱傷陰, 舌紅無苔, 脈細而數, 可知有虛熱, 因而方中用西洋參、生地、玄參、石斛、知母等養陰退虛熱。 病有氣陰兩虛, 用西洋參甘涼益氣養陰甚宜, 熱退以後, 以益氣養陰、涼血活血善後。

病案二

黃某, 女, 53歲, 於1996年8月10日來診。 有高血壓病史8年。 29天前在家突然僕倒, 不省人事, 入住某醫院內科, 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 入院後一直昏睡。 當天上午病人轉中醫院治療。

現在面部紅赤, 唇紅燥裂, 舌質紅, 舌尖邊有許多瘀點、瘀斑, 苔黃厚膩, 口臭。

病人神昏, 呼叫其姓名不應, 但能慢慢睜開眼睛3~4秒。 全身發熱, 體溫38.2℃, 左側肢體偏癱, 腹脹, 大便1周未排, 導尿, 小便短赤, 脈弦滑數。 處方:①每天溫開水研化安宮牛黃丸1粒, 喂飼。 ②石膏80克, 知母10克, 羚羊角5克(另燉), 黃芩10克, 黃連10克, 膽南星10克, 生地12克, 玄參12克, 赤芍15克, 水蛭10克, 地龍12克, 秦艽15克。 日煎服2劑, 喂飼。 ③大黃20克, 芒硝10克,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每天1劑, 煎後微溫灌腸。

二診時, 病者熱稍退, 體溫37.9℃, 面部紅赤稍退, 神志清醒片刻。 灌腸排出大便汙臭, 腹脹稍減。 仍每天溫開水研化安宮牛黃丸1粒, 喂飼。 同時服用處方②, 日煎服2劑, 喂飼。

三診時, 病人清醒, 低聲說話斷續。 訴頭暈、頭痛、胸悶、口苦、口幹、全身乏力、喉間有痰。

上方再用2天。

四診可見病者神清, 熱退, 面部紅赤、唇舌幹亦退, 苔薄黃, 脈弦滑。 上方去安宮牛黃丸。 湯劑日煎服1劑。 請針灸醫師針灸。

五診可見病者神清, 正常交談, 訴頭痛頭暈明顯減輕, 口苦口幹消失, 納差, 全身尚乏力, 左側肢體酸痛、麻痹。 處方:秦艽15克, 生地12克, 水蛭10克, 地龍15克, 全蠍10克, 蜈蚣10克, 赤芍15克, 丹參12克, 桑枝30克, 山楂15克, 丹參12克, 田七15克。 日煎服1劑。

六診時, 病者能在家人攙扶下站立, 左手能抬高至胸, 頭不暈不痛, 納差增加, 二便正常。 處方:黃芪50克, 仙鶴草50克, 桂枝10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丹參12克, 田七15克, 水蛭10克, 地龍10克, 秦艽15克, 熟地15克, 懷牛膝15克, 絡石藤30克, 路路通15克, 黨參12克, 日煎服1劑。

七診可見病者左手能端碗, 睡眠、胃納二便正常,

要求出院。 上方帶30劑回家, 每天煎服1劑。

30天后家人電告病人身體康復。

本例為風、火、痰、瘀互結, 擾亂神明, 致昏睡29天。 該證首要醒神, 是安宮牛黃丸適應證。 湯劑以祛風、清熱、化痰、涼血、化瘀為主。 一診立即用大黃、芒硝等煎後保留灌腸, 意在引風、火、痰、瘀下行, 上病下取。 熱退神清後, 以大劑量黃芪、仙鶴草配活血、化瘀、養血、通絡之藥, 起肢體萎廢, 使活動自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