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甘溫除大熱應用體會

甘溫除大熱”是指應用味甘、性溫藥治療身大熱, 這一治療方法的提出, 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勞者溫之, 損者益之, 蓋溫能除大熱”。 金元時期醫家李東垣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 認為氣虛身熱者, 不可用甘涼, 更不可用寒涼, 從而開創了補中益氣湯類方劑補中土益氣除熱的治療方法。 這一治療思想為後世治療此類疾病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案一:孔某, 女, 59歲。 2009年11月2日就診。 身熱月餘, 近10天加劇。 自述可能因疲勞而致, 經中西藥治療未愈。 仍每日8時前後體溫升高至37.5℃左右, 最高可達到37.9℃, 至下午5時熱退, 近來周身無力,

不欲飲食, 食後胃脘脹滿, 稍一活動氣短, 大便日2~3次, 小便夜間2~3次, 舌苔薄白, 脈緩無力。 病機:中氣虧虛、陽氣外越。 治法:甘溫除熱。 處方:黃芪15克, 炒白術15克, 升麻5克, 柴胡5克, 太子參15克, 當歸12克, 山藥20克, 蓮子肉20克, 砂仁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10克, 陳皮12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2009年11月10日複診:服上藥後體溫正常, 各症消除, 飲食增加, 用補中益氣丸2盒繼續治療。

案二:引《診籍續焰》王玉玲案例。 趙某, 男, 31歲。 1978年5月12日初診。 患者系住院病人, 持續發熱月餘不退, 體溫波動在40~41℃之間。 經多次胸透、血象檢查, 均未見異常, 反復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30餘天未見效, 遂邀中醫會診。 症見:面色萎黃, 精神萎靡, 少氣懶言, 全身消瘦, 大肉盡脫, 不思飲食, 大便不行, 小便短小。 舌淡紅, 少苔,

脈浮大無力。 證屬氣陰兩傷、浮陽外越所致。 治宜先補氣養陰以防氣脫。 仿東垣甘溫除大熱之法。 方用補中益氣東加味。 處方:黃芪20克, 黨參12克, 當歸12克, 陳皮12克, 柴胡12克, 白術12克, 升麻10克, 黃連3克, 甘草5克。 水煎服。 服藥3劑後, 體溫下降至38℃, 能進飲食, 精神好轉。 繼服3劑, 熱退神清, 飲食增加。 半月後隨訪, 諸症悉減, 痊癒出院。

分析:中醫治療高熱不可囿於“炎症”而動輒以苦寒清熱解毒, 應首先詳審症候, 分辨表裡虛實。 李東垣曰:“內傷脾胃, 百病由生。 ”“飲食不節則胃病,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 而生大熱……。 ”本證主因陰氣虛衰不能斂陽, 陽氣虛浮於外而高熱不退。 如不及時補氣養陰則氣陰將脫, 故甘溫之品, 推動陽氣, 以生陰精, 俾陽生陰長, 陰平陽秘, 病乃得愈。

方用補中益氣湯扶正祛邪, 培補元氣, 溫養精血, 升舉清陽之氣;加黃連雖然苦寒, 但少量不但能清熱, 且能堅陰。 立方之意在補氣升陽, 陽氣升發則虛火自降, 大熱自退。

體會:自李東垣“甘溫除大熱”以來, 後世醫家充分認識到此治療方法的有效性, 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總結出以下幾個要點:

1.先分清陽虛還是氣虛, 氣虛不包括陽虛, 陽虛可包括氣虛。 氣虛者, 可出現周身無力, 氣短少言, 困倦少寐, 不欲飲食, 胃脘脹滿, 舌質色淡, 脈緩無力。 陽虛除具備以上氣虛的症狀外, 還有全身畏寒, 手足冰涼, 舌質胖大, 大便稀薄泄瀉, 小便頻數, 脈遲或沉遲緩無力。

2.氣虛身大熱或陽虛身大熱, 皆可應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陽虛身大熱者, 要分清脾陽虛為主,

還是腎陽虛為主。 脾陽虛者可加入乾薑、吳茱萸。 腎陽虛者可加入黑附子、肉桂。

3.氣虛身大熱, 或陽虛身大熱者, 可出現患者自感身大熱, 體溫並不高, 但也有體溫升高者, 無論是自感身熱, 或者是體溫升高者, 皆不像陽盛發熱者呈持續性, 陽氣虛身大熱多是呈階段性的, 多以上午為多, 多以低熱為主。

4.應用補中益氣湯時, 方中柴胡、升麻用量宜小不宜大。 此兩藥只是起到使藥的作用, 以助其益氣而已。 大劑量應用會導致升發過盛, 既傷陽又傷陰。

5.“甘溫除大熱”法的應用不是只有補中益氣湯, 根據辨證的不同, 還可以選用人參歸脾湯、十全大補湯、小建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6.陽氣虛身大熱的治療中, 既要注重陽虛、氣虛的方面,

還要時時注意傷陰、陰虛的方面, 因為陽損及陰的情況會時常出現, 所以因時辨證十分必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