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吐酸的問診

凡酸水由胃上水泛, 若隨即咽下者, 稱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 則稱吐酸。 臨床二者往往相兼而見, 吞酸常為吐酸之輕證。 亦稱之為“泛酸”。 導致吐酸的病因常由飲食失調, 損傷脾胃, 濕熱內生, 膈脘鬱塞, 胃氣不和;或寒邪犯胃, 胃陽被遏, 濕濁內停, 郁而成酸;七情內傷, 肝氣鬱結, 逆乘脾胃;或脾胃虛弱, 食少運遲。 以上諸種病理變化均可導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胃酸上泛。 吐酸一證總的治療原則為和胃制酸。

西醫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吐酸之症狀, 均應屬吐酸範疇。

(一)問診要點

通過問診, 具有酸水由胃中上泛, 或隨即咽下, 或由口中吐出的特點, 並常伴有胃痛、噯氣等症狀即可確定吐酸的診斷。 本證在臨床上應與嘈雜相鑒別。 嘈雜表現為胃中空虛, 似饑非饑,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胸中懊憹, 莫可名狀等自覺症狀, 而無明顯的吐酸症狀。

在問診過程中還應詳細地瞭解吐酸的證候特點, 以寒熱為辨證綱領, 熱證多表現為噯氣酸腐, 大便臭穢, 心煩易怒等肝胃鬱熱的症狀;寒證多表現為碗腹胸脅脹悶不適, 喜唾清誕, 喜執飲, 四肢不溫等脾胃虛弱的症狀。

(二)分型問診

1.熱證

問診:吐酸時作, 噯氣臭腐, 胃脘脹悶, 大便臭穢, 口幹口渴, 或心煩易怒, 兩脅脹痛。

治法:泄肝和胃, 苦辛通降。 方用左金丸加烏賊骨,

瓦楞子。 若夾食滯者, 可加入雞內金、穀芽、麥芽、山楂等。

2.寒證

問診:吐酸時作時止, 胸脘脹悶, 喜唾涎沫, 飲食喜熱, 四肢不溫, 體倦乏力, 大便溏薄。

治法:溫中散寒, 和胃制酸。 方用香砂六君子東加吳茱萸。 若脾虛不運, 涅濁留戀中焦, 舌苔白膩不化者, 可加蕾香、佩蘭、蒼術、厚樸以化濕醒牌。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