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以毒攻毒”漫談

傳說, 古時候有個美麗的姑娘, 因為得了“麻風病”竟變得面如凶獅, 手如鷹爪, 人們叫她"麻風女"。 她尋遍名醫, 終不見效, 於是就自尋短見, 喝了用毒蛇浸泡的白酒。 不料想酒醉醒來, 頓時覺得病情好轉, 從此她就經常飲用蛇酒, 果然她的病漸漸痊癒了。 事情傳了出去, 人們都說, 這是“以毒攻毒”的結果。

“以毒攻毒”是中醫運用“毒藥”治療毒病的一種方法。 “毒”字的意義很廣, 它既可以分析病因病理, 如“瘟毒”“疫毒”“風毒”“食毒”“水毒”等;也可以歸納為病名, 如“胎毒”“丹毒”“梅毒”“疔毒”等;還可以確定治療原則, 如解毒、化毒、攻毒、拔毒等;又可以描述藥物性能,

如毒藥、大毒、小毒、無毒等。 應用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毒性藥物組成方劑, 來治療不同原因的毒病, 是中醫學獨特的辨證論治方法。

所謂“毒藥”, 狹義地說, 能致於人死的藥物叫毒藥;廣義地說, 藥物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藥物的毒性可分為大毒、常毒、小毒和無毒四種, 在應用時是有嚴格規定的。 中醫最早的經典文獻《內經》記載:“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毒性越大的藥物, 應用時間越要短, 以免過量而傷害人體的正氣。

中藥中的毒藥可分為礦物、動物、植物三類。 屬礦物類的, 有雄黃、硇砂、信石等;屬動物類的, 有蠍子、蜈蚣、蟾酥、毒蛇、壁虎、稱為“五大毒”;屬植物類的,

有生附子、生半夏、馬錢子、洋金花、藤黃等。 民間有“抬頭吃藤黃, 低頭見閻王”的說法, 可見其毒性之大。

但是,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中醫學恰恰是利用這種毒性來治病救人的。 一個人被蜜蜂螫傷後, 輕的出現局部紅腫、疼痛, 重的發生頭暈、噁心、全身乏力。 若被蜂群螫傷, 中毒太重, 甚至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可是, 藥物研究人員卻能將蜂毒做成藥品, 為患有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過敏性疾患的病人進行治療, 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據分析, 蜂毒具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而這種作用, 可能是由於蜂毒的有效成份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而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 促進病體恢復。 能致人死命的蜂毒, 如運用得當, 就變成了頓起沉屙的靈丹妙藥。

此外, 中醫認為, 癌腫的臨床表現不一, 發病部位不同, 但致病的原因卻多由於氣滯、血瘀、痰凝、蘊熱、邪氣壅滯太甚, 化穢成毒外發而成。 由於毒蘊日久, 惡邪深陷, 內聯臟腑, 外及皮肉, 採用一般藥物常常不能奏效, 只能選擇大辛大溫、性峻力猛的毒藥來進行治療。 這些“毒藥”都具有攻毒破結、散瘀蝕瘡、消腫祛邪的效果。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這些藥物, 對癌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 如蟾酥與蟾蜍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蟾蜍二烯內脂, 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能夠阻止病灶擴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