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常識>心腦血管疾病>正文

【健康】“心梗”從來不嫌你年輕,這是一份看了能救命的防治指南

  春雨醫生“70後”創始人張銳10月6日淩晨因心梗去世, 享年42歲。 去年10月份, 張銳接受《創業幫》雜誌採訪 , 曾表示他很焦慮, 吃不好, 睡不好, 睡前總擔心資金鏈斷。 精神上的壓力使得他兩鬢全白了, 從醫多年的父親曾告誡他, 這是植物神經紊亂。

  奪走張銳生命的元兇“心梗”, 全稱為“心肌梗死”。 過去, 一提心肌梗死, 大家都認為是“老年病”。 而近幾年, 心肌梗塞正逐漸向年輕群體擴散。 專家表示, 與老年人心梗相比, 年輕人發病更具特色, 且更易致命。

  什麼樣的年輕人是心梗的高發人群?心梗發生後如何救治?年輕人該如何預防心梗?聽專家告訴你。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 霍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王雷

心梗盯上了年輕人

1

男性比女性多

  雖然目前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有一定差異, 但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大致占80%。 這主要與雌激素對女性心血管的保護作用有關。

  青年男性往往工作壓力大、應酬多, 這可能也是誘發心梗的主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更年期後, 雌激素對女性的保護作用逐漸減弱, 因此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 需提高警惕。

2

危險生活因素多

  老人生活相對規律, 退休後大多沒有工作壓力, 他們的心梗多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運動不足等有關。 而青年人的工作壓力大, 生活不規律, 易誘發心梗。

  我們在臨床上經常見到連續幾天睡眠嚴重不足的心梗患者。 另外, 大量吸煙酗酒也是青年人心梗的重要危險因素。

3

先兆表現常被忽視

  老人往往更關注身體變化, 出現異常多考慮是疾病引起的, 會到醫院就診。

  有慢性病的老人, 定期復查時也有機會發現疾病徵兆, 及時處理。 但青年人多認為自己的身體好, 有點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了, 即使出現胸痛、胸悶等表現, 也常被忽視。

  青年人應保持好的心態, 既不能太敏感, 有點不舒服就懷疑自己得了大病, 引起焦慮;也不能輕易放過, 錯過最佳診治時機。

  正確的做法是:

瞭解和心梗等疾病有關的知識, 出現典型心梗症狀時不要驚慌, 及時到醫院就診;

心梗高危人群可諮詢醫生後, 備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藥;

重視定期體檢, 一旦發現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素,

積極控制, 必要時遵醫囑服藥治療。

4

猝死率較高

  青年人身體的臟器功能較好, 按照一般生理規律, 他們的心梗發病率應該比老人低。 但由於患者甚至一部分醫生的重視不夠, 沒有早期發現和預防, 很多青年心梗患者就診時症狀已相當嚴重。 這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

  一是沒有“適應”心肌缺血的過程。 經歷了血管老化、高血壓、心臟病的老人, 有一個“缺血預適應”的過程。

  他們在平時就可能出現心肌缺血, 身體通過建立新的側支迴圈和其他代償方式, 已經相對“適應”了這種情況。 青年人多沒有這個過程, 一旦發生心梗, 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嚴重, 猝死率高。

  二是運動時易發生心梗。 現在很多青年人喜愛體育鍛煉, 尤其是跑馬拉松、打籃球等劇烈運動, 這可能造成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青年人發生心梗,不僅嚴重損害健康,還會影響家庭幸福,因此,更要做好預防。尤其是秋冬季天氣寒冷,心肌耗氧量增加,影響迴圈功能,肉和油脂的攝入也會增加,這些都是誘發心梗的危險因素。

  建議青年人合理安排作息和飲食,不要透支體力,也不要暴飲暴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好心態,能很大程度上預防心梗。

心梗救治要闖五道關

  “心梗”一旦發作,心臟的血液供應就會突然停止。若不及時搶救,往往意味著一個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裂。

  臨床研究證明,再灌注治療早期開通血管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所在,從發病開始,理想的時間是120分鐘內。患者一旦出現心梗,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萬的心肌細胞死亡,早一分開通,就多一份希望。

  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大部分急性心梗患者的再灌注治療都存在著不同的延誤。霍勇介紹,目前我國每年有近70萬例心梗發生,但僅約3.5萬例獲得了及時規範的直接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也就是說,95%的心梗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救治。霍勇強調,心梗救治,概括來說需要闖五道關。

第一關發現不典型心梗

  心梗的典型症狀是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劇烈疼痛,有瀕死、壓迫感,還有人會伴有出冷汗、噁心等症狀。一般來說,胸痛超過5分鐘就要警惕,持續20分鐘還不緩解要高度懷疑心梗。

  另外,心梗也會表現出一些不典型症狀,如後背疼、胃疼、牙疼、嗓子疼、意識喪失等,十分容易被忽視。出現上述症狀時,最好馬上送醫院,決不能硬著頭皮忍耐。

第二關第一時間聯繫誰

  相關研究顯示,約1/4的患者不是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而是給自己家人打電話,等家人趕來後才打120,從而延誤搶救時機。另有統計發現,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醫院,認為這樣更快捷,只有約1/4的患者通過呼叫急救車到達醫院。

  美國調查發現,使用急救系統的患者,到達醫院的時間可縮短31分鐘,做心電圖縮短了3分鐘,接受冠脈治療縮短了13分鐘。

  而患者自己送醫有很多弊端:

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很可能加重病情,嚴重時可導致死亡。而打急救電話後,醫生會在來的路上指導患者先行自救,運送病人過程中還可進行早期診治。

很多人不了解醫院情況,第一時間趕去的醫院可能沒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延誤救治。馬上撥打120的意義在於醫院能迅速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綠色通道,贏得救命時間。

第三關保持氣道暢通

  通知急救人員後,若患者之前沒有心臟病史或不清楚具體情況,最好不要隨便給他服藥。應讓病人平躺,保持安靜,不受刺激。同時盡可能保持通風,讓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發生心梗後,最壞一種情況是室顫,可能導致猝死。如果出現,要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並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做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防止腦缺氧,造成大腦細胞死亡。

第四關信任並配合醫生

  病人一旦確診心梗就應馬上進行手術,但臨床上很多病人家屬往往不太配合,遲遲不在手術協議上簽字。有的病人家屬缺乏對醫生基本的信任,一聽手術或做支架,就馬上懷疑醫生是為了多賺錢、多賣藥。還有些家庭,要把各種親屬都叫過來一起商量,說好每家出多少錢後才做手術,導致寶貴的搶救時機白白浪費。

  因此,為了病人的安危,病人及家屬一定要信任醫生,配合醫生工作,儘快簽字,進行手術。

第五關術後必須遵醫囑

  發生心梗後,患者再次發病的概率是之前的3~4倍。

因此,患者首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並調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酒、低鹽低脂飲食和科學的運動鍛煉。

其次,患者一定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復查,以便早期就能發現相關病變,降低復發風險。

最後,患者還要遵醫囑輔以恰當的藥物治療,用於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控制心率、血脂、血糖及血壓,預防心絞痛等。

  此外,霍勇表示,心梗救助需要有關部門給予更多支持,建立更有效的急救體系,將心梗的醫療資源配置放在國家急救體系更重要的位置,醫院也應更加規範救治流程。媒體應加強心梗宣傳,讓“有胸痛上醫院,撥打120;救心梗通血管,相信醫生”這個概念深入人心。

  還需注意,儘管心梗發病急、病情重,但90%的心梗可以預防。霍勇說,目前看來,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是心梗的主要危險因素,糖代謝異常、肥胖、運動過少、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精神緊張等都會提高心梗風險。上述人群應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積極預防心梗的發生。

這可能造成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梗。

  青年人發生心梗,不僅嚴重損害健康,還會影響家庭幸福,因此,更要做好預防。尤其是秋冬季天氣寒冷,心肌耗氧量增加,影響迴圈功能,肉和油脂的攝入也會增加,這些都是誘發心梗的危險因素。

  建議青年人合理安排作息和飲食,不要透支體力,也不要暴飲暴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好心態,能很大程度上預防心梗。

心梗救治要闖五道關

  “心梗”一旦發作,心臟的血液供應就會突然停止。若不及時搶救,往往意味著一個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裂。

  臨床研究證明,再灌注治療早期開通血管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所在,從發病開始,理想的時間是120分鐘內。患者一旦出現心梗,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萬的心肌細胞死亡,早一分開通,就多一份希望。

  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大部分急性心梗患者的再灌注治療都存在著不同的延誤。霍勇介紹,目前我國每年有近70萬例心梗發生,但僅約3.5萬例獲得了及時規範的直接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也就是說,95%的心梗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救治。霍勇強調,心梗救治,概括來說需要闖五道關。

第一關發現不典型心梗

  心梗的典型症狀是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劇烈疼痛,有瀕死、壓迫感,還有人會伴有出冷汗、噁心等症狀。一般來說,胸痛超過5分鐘就要警惕,持續20分鐘還不緩解要高度懷疑心梗。

  另外,心梗也會表現出一些不典型症狀,如後背疼、胃疼、牙疼、嗓子疼、意識喪失等,十分容易被忽視。出現上述症狀時,最好馬上送醫院,決不能硬著頭皮忍耐。

第二關第一時間聯繫誰

  相關研究顯示,約1/4的患者不是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而是給自己家人打電話,等家人趕來後才打120,從而延誤搶救時機。另有統計發現,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醫院,認為這樣更快捷,只有約1/4的患者通過呼叫急救車到達醫院。

  美國調查發現,使用急救系統的患者,到達醫院的時間可縮短31分鐘,做心電圖縮短了3分鐘,接受冠脈治療縮短了13分鐘。

  而患者自己送醫有很多弊端:

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很可能加重病情,嚴重時可導致死亡。而打急救電話後,醫生會在來的路上指導患者先行自救,運送病人過程中還可進行早期診治。

很多人不了解醫院情況,第一時間趕去的醫院可能沒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延誤救治。馬上撥打120的意義在於醫院能迅速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綠色通道,贏得救命時間。

第三關保持氣道暢通

  通知急救人員後,若患者之前沒有心臟病史或不清楚具體情況,最好不要隨便給他服藥。應讓病人平躺,保持安靜,不受刺激。同時盡可能保持通風,讓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

  發生心梗後,最壞一種情況是室顫,可能導致猝死。如果出現,要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並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做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防止腦缺氧,造成大腦細胞死亡。

第四關信任並配合醫生

  病人一旦確診心梗就應馬上進行手術,但臨床上很多病人家屬往往不太配合,遲遲不在手術協議上簽字。有的病人家屬缺乏對醫生基本的信任,一聽手術或做支架,就馬上懷疑醫生是為了多賺錢、多賣藥。還有些家庭,要把各種親屬都叫過來一起商量,說好每家出多少錢後才做手術,導致寶貴的搶救時機白白浪費。

  因此,為了病人的安危,病人及家屬一定要信任醫生,配合醫生工作,儘快簽字,進行手術。

第五關術後必須遵醫囑

  發生心梗後,患者再次發病的概率是之前的3~4倍。

因此,患者首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並調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酒、低鹽低脂飲食和科學的運動鍛煉。

其次,患者一定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復查,以便早期就能發現相關病變,降低復發風險。

最後,患者還要遵醫囑輔以恰當的藥物治療,用於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控制心率、血脂、血糖及血壓,預防心絞痛等。

  此外,霍勇表示,心梗救助需要有關部門給予更多支持,建立更有效的急救體系,將心梗的醫療資源配置放在國家急救體系更重要的位置,醫院也應更加規範救治流程。媒體應加強心梗宣傳,讓“有胸痛上醫院,撥打120;救心梗通血管,相信醫生”這個概念深入人心。

  還需注意,儘管心梗發病急、病情重,但90%的心梗可以預防。霍勇說,目前看來,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是心梗的主要危險因素,糖代謝異常、肥胖、運動過少、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精神緊張等都會提高心梗風險。上述人群應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積極預防心梗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