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午後或夜間發熱,
發熱不欲近衣,
手足心熱,
或骨蒸潮熱,
心煩,
少寐多夢,
兩顴紅赤,
盜汗,
口乾咽燥,
或大便幹結,
舌少津或幹或有裂紋,
舌質紅,
無苔或少苔,
脈細數。
病因病機:素體陰虛,
或熱病日久,
耗傷陰液,
導致陰精虧損,
水不制火,
虛火內生。
治則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清骨散或秦艽鱉甲東加減。
銀柴胡12g,
胡黃連9g,
秦艽10g,
鱉甲(醋炙先煎)15g,
地骨皮12g,
青蒿(後下)12g,
知母10g,
甘草6g。
加減:陰虛較甚,
加玄參12g,
生地黃15g,
龜甲(先煎)15g,
制何首烏15g以滋養陰精;虛火上炎,
擾動心神而見心煩、失眠、多夢,
加炒酸棗仁15g,
柏子仁12g,
遠志9g,
夜交藤15g以養心安神之品;兼有氣虛而見有頭暈氣短,
體倦乏力,
加北沙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以益氣養陰;盜汗較甚,
可去青蒿,
加牡蠣(先煎)15g,
浮小麥12g,
糯稻根9g以固表斂汗。
若熱病後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可予青蒿鱉甲湯以養陰透熱。
對於陰虛發熱,
可根據臟腑陰虛偏甚的不同情況選用不同的基礎方劑。
如:心陰偏虛而兼見心悸怔忡、手足心熱甚、舌尖紅、脈細數或促,
可選用加減複脈湯、天王補心丹;肝陰偏虛而兼見眩暈、易驚、肌肉瞤動、脅肋疼痛、脈弦數,
可用歸芍地黃湯或一貫煎;脾胃陰虛偏重而見口幹欲飲、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舌幹或生瘡、脈細數,
可選用北沙參麥冬湯;肺陰偏虛而兼見乾咳、少痰、聲音嘶啞、鼻燥咽幹、咳血,
可用百合固金湯或清燥救肺湯;腎陰偏虛而兼見腰膝酸軟、顴紅、遺精,
可以選用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根據發熱的情況,
酌情加入清退虛熱之品。
若單用滋陰清熱方藥而熱勢仍不退者,
在滋陰清熱方劑中,
酌量加入溫而不燥的助陽之品,
如淫羊藿9g,
菟絲子12g,
鎖陽9g,
肉蓯蓉9g,
巴戟天12g,
鹿角膠(烊化)9g。